导读:
他听过27个国家的一万多节课,把当今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改革的出路分析得淋漓尽致。谦卑是他的风格,对教师的体察是他最打动人心之处,聆听佐藤学,聆听最透彻的教育思考。
1.学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首先向邀请我参加如此盛会的朱永新教授、向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李振村总编辑、向各位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演讲会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对于学习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提过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非常谦虚的心。这就要求学习者一定要有这样的心境:要能够倾听他人,不管多微小的声音都要谦卑地倾听;不光要向那些成绩优异的人学习,也要向那些处于弱小地位、比我们年轻、比我们能力小的人学习。
迄今为止,我已经去了27个国家,观察了一万多节课。通过对这些课的观察,我发现一个共同点:越是会学习的学生越是会互相倾听,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个教室非常安静。同时我也发现,能够教好学生、让学生会学习的教师,他本人也一定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不管学生发出多么细小的声音,老师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同时我认为,听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应答责任的过程。
教师倾听学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接受,就有一个应答的责任;在教室里,小朋友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声音,也就说明小朋友接受了其他的小朋友,也就是小朋友对其他小朋友肩负着一个回答的责任。
我就是基于上述理念来推动课程改革的,来探索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生们能够互相学习,教师也能互相学习,家长也能互相学习,而且是基于对话进行学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提出如下观点:学校就是学生互相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们互相学习的场所,更是家长和市民互相学习的场所。我个人把这个定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愿景。
2.最重要的是改革的愿景
我们在推动学校改革的时候,什么最重要?改革愿景最重要:我们想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希望要什么样的教室,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课堂,对这三点的愿景非常重要。
在日本,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各种各样的要求不断从外界进来,就像球不断地从外界丢进来一样,老师要不断地被迫去接球。也就是说,改革过多,老师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改革所困扰,应接不暇。
这个时候,改革愿景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自己没有一个愿景的话,所有的事情都要去做,你会应接不暇。那么,有了愿景以后,我们自己就有了一个主动的选择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需要的球去丢。这样,会让改革顺利很多。
学校的责任是什么呢,老师的使命是什么呢?我们好学校就是成绩最好的学校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好的学校,应该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学校,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成长。同时,好的学校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和责任,就是不让每一名教师掉队,让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到专业性成长。
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在日本,越是举行教育改革的时候,学生反倒对学校越来越失望。老师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很多老师,伴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对教学失去信心,越来越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事情。在日本,能坚持到退休的教师,只占总数的40%,有60%已经放弃工作了。
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先要让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热情。
3.我从不对老师的课堂说三道四
学校的改革是非常艰难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我坚持每个星期都抽出两天时间,去日本各个学校和世界各个学校参观访问。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参与了2500多所学校的改革。但是,这其中有1000学校的改革是失败的。也就是说,我进行改革的前十年,基本上来讲就没有成功过。
进行学校改革,是超乎想象的非常艰苦的实验;想改变老师的想法,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实验。我发现老师非常顽固,校长更为顽固,教育行政单位也是非常顽固,学生更是顽固。家长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进行改革?
首先,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变成一个开放空间。在小学,各个教室之间是比较封闭的,到了初中和高中,学科和学科之间的隔阂就变得突出了。我们不把教室与教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学校是没有办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
我因为有着世界上最多的教育改革失败的经历,所以我从失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学到的经验之一就是:学校如果不从内部改革的话,是没有办法发生本质意义上的改变的。我发现,老师会写很多教育研究报告,但写了以后根本没有人看。老师真的需要做这些事情吗?我个人不这样认为。老师首先要注重的是学生的改变。像那种华而不实的事情,不做也好!我们必须要做的是不断观察学生,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进教学。
在日本,学校每年都会开三次公开课研讨会。像这样三个月一次的研讨,不会推动学校改变,不会推动课程改变。因为我发现每次都是些年轻老师参加,老教师很开心地去评课。新老师没有什么经验,被指出不足的时候,情绪会有些低落。这个时候,年长的老师就会邀请这些年轻老师去酒馆喝酒。他就会在酒席间说:“没关系,我年轻时也是这样过来的。”
其次,我们不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这儿好、那儿不好的评价。我个人参加了非常多的研讨会,可是我在这一生中从没对任何课作过评价,我没有说过你这儿好那儿不好的话。因为我从每一名老师身上都学到了东西。
每一次,我都是把从老师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跟大家分享。所以,我们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不对老师的课进行评价的,而是基于教室里发生的事实分享交流:刚才的课上,学生哪些地方学得非常顺利,在哪儿遇到了阻碍学不下去了,在哪儿又超过了老师的想象……
我们要对其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是一个分享的过程,教学研讨会就变成了老师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希望了。
最后,学习共同体学校还有一个支撑,就是有着卓越的目标。这个卓越不是说老师一定比其他学校的老师好,学生一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优秀。说的是,不论什么情况,学校都有着最高的目标追求。我们不能够说这个学生能力不够,或家里条件不是太好,就对他降低要求,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向最好的目标去努力追求。
15年前,完全按照我刚刚所讲的这些理念进行改革的学校,现在已经变成学习共同体的领航学校。12年前,中学又出现一个领航学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来自全日本的十万教师到这两所学校参观学习,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数字。这也就意味着,全日本的中小学教师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到这两所学校参观过,而且基本都是自费来参加研讨会。
现在在日本大概有1500多所小学、2000多所中学、300多所高中,正在尝试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我们这个改革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
可能中国的老师想象不到,在日本有非常多的问题学校,我刚才给大家说的这所领航学校就是问题非常严重的学校。学校共有800多名初中生,他们在走廊里骑摩托车,把教室玻璃打碎,不断破坏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全日本最下位的。但是他们参加了学习共同体改革半年以后,所有的人都回到了课堂,所有学生的暴力行为都停止了。以前这所学校每年都会有一百多名学生退学,现在减到了每年只有三名学生退学。原本3%的大学升学率提升到了70%。学校变成了它所在的县比较上位的学校了。
这个学校的变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我们就能够真正改变学校。
4.相互说绝不等于相互学
互相学习并不是互相教的关系,互相教就变成会的学生单方去教不会的学生,这样没办法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学习。为什么呢?不会的学生以后就会变成慢慢地等着别人来教他,一旦他意识到别人应该教他,他就不会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了。
同时,你会发现越是不会的小孩子越是愿意自己在那边闷头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让这样的小孩主动说:“哎,这事怎么办啊?”当这些不会的小孩子能主动地去问旁边的小孩子:“这儿我该怎么做啊?”当他们有这样一个主动的学习意识之后,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开始。
这是日本开展学习共同体改革的第一所领航学校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进行共同体改革的老师都是坐着上课的。面对这些照片,不知您能不能感受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倾听得非常专心,学生的情绪都非常好。老师们讲话尽量压低声音。学生越需要思考,越要求周围的环境特别安静。
小组学习在日本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小组学习就是相互说。大家一定注意,相互说绝不等于相互学。你会发现有些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好多老师都认为,这个讨论得非常热烈的小组是非常好的小组。可是研究表明,越是发言讨论得很热烈的小组,真正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相互学和相互说并不相等。相互学的那个小组是相互倾听的小组,是把自己的细微想法能够讲出来,对方能够认真倾听的这样一个小组。
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符合下面三个条件:
首先,真正的学习,一定是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比方说,文学课就要有基于文学课特征的学习,数学课要有基于数学课特征的学习,音乐课要有符合音乐课性质的学习……每个学科都是不一样的,符合每个学科本质的学习,这才是我所理解的学习。
其次,还要构建一个跟学生相互学习的关系,学习的深刻本质是相互倾听,这个话题我刚才已经说了很多。
第三,真正的学习还是有挑战的学习。我经常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有一定水准、能让学生进行挑战的课题。越是成绩不好的学校,越要在课题的研究上提高水准,必须花心思去做。因为这样的学校更需要去挑战。
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建立能够互相倾听的关系,让学习富有挑战,这样的学习构成一个三角形,慢慢不断扩大和丰富,学校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