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读懂诗歌始鉴赏
【真题体验】(2022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诗歌鉴赏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具体每一句都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
角度一 读懂诗的题目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卷别 |
诗题 |
重要信息 |
2022新高考卷Ⅰ |
《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
①时间(人日);②地点(南山);③事件(约应提刑懋之) |
2022新高考卷Ⅱ |
《送别》 |
①诗的题材(送别诗);②感情基调(惜别) |
2022全国甲卷 |
《画眉鸟》 |
①写作对象(画眉鸟);②诗歌题材(咏物);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
2022全国乙卷 |
《白下驿饯唐少府》 |
①写作目的(饯别友人);②诗的题材(送别诗) |
对点小练1:阅读下列诗歌题目,指出从题目中读出的内容。
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②《咏素蝶诗》
③《征人怨》
④《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⑤《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⑥《阮郎归·西湖春暮》
角度二读注释
诗歌注释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④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⑤提供“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一类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
对点小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游记。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1)题目提供信息:
(2)注释暗示信息:
(3)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4分)
角度三 读懂诗歌正文
古诗常见思路结构 |
|
律诗常见结构 |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
|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
|
绝句结构 |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
|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
|
词的结构 |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篇:抒情 |
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对点小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1)题目提供信息:
(2)翻译诗歌正文
(3)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角度四 读意象、表情词语
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月亮”“鸿雁”是相思的代名词。“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红豆”“连理枝”“比翼鸟”用以表达美好的恋情。诗词中有一些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抓住这些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对点小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
(1)题目提供信息:
(2)翻译诗歌正文
(3)读意象、表情词语:
(4)请用几个短语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
角度五借助选择题
古典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所以说,认真阅读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对点小练5:(2020·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题目提供信息:
(2)看注释
(3)翻译正文
(4)看选择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课堂学习反思 |
||||
本节课要点 |
自我评价 |
|||
准确 |
一般 |
较差 |
||
读懂诗的题目 |
||||
读注释 |
||||
读懂诗歌正文 |
||||
读意象、表情词语 |
||||
借助选择题 |
||||
提升计划 |
你的单向度思维答案只能拿到一半分数甚至更少。
任何选拔性考试,一定要让有些人掉入他设置的这些陷阱。因而语文题从不会出现你答错了的情况(选择题等除外),你答的一切东西都得是对的。但是,因为你的思维比较简单幼稚,“巨婴型”的思维。你很可能是满分六分答对一半甚至是更少。
真题说明
用2020年北京高考真题来举例说明
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1]此诗作于金陵。[2]桂阴:地名,与后来的“文阳川”都在鲁地。
题目: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显而易见,我们由“桃树”是一种象征。普通学生给出了他的单向度思维答题点。
1. 含蓄抒情
2. 含而不漏 韵味悠长
3. 构成全文行文线索
4. 艺术感染力
普通学生作答:
1. 桃树是李白对故乡思念的象征。
2. 这些写的作用是含蓄抒情、使作者李白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含而不露、韵味悠长;桃树构成了全诗的行文线索。
3. 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而这些答题点,在一般老师的日常教学,在你们的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会讲。所有这些基础知识我们都知道。很多学生们也认为,只要在考试之中,将这些基本的答题点往上一贴,我就能得高分。
而结果确实满分六分,老师给我打了两分。满分六分老师给我打了两分,明明觉得自己答得挺好,老师你讲错啦!我当然没讲错,接下来,我将要告诉你们的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你们所缺失的内容!弥补你们单向度思维所带来的致命伤!
题目: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道题目,它是在向我们发问。
Step1 所以我要先搞清楚它在问的是什么
我们整理出两个关键词,“意义”与“作用”。
敏感的我知道他是不一样的东西。因为我知道“与”这个词叫连词。连词意味着它连接着前后两个不一样的质素的东西。它们两个性质一样,但是它们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因此当用和或者是与这样的连词连缀在这个题干中。题目让我们完成的是两件事。
成年人和小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成年人是多向度思维。
任何复杂的,心里面多窍的人,他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都是“好几个意思”
我们得出结论,诗歌鉴赏题不是简单的输入输出,多向度思维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且不能够简单分析,要具体说明。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对题目进行了基本的解析,接下来,我们要找到每一个任务的定义域。
Step2 找到每一个任务的定义域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首诗当中,多处提到了桃树这一意象。而实际上,这就是题目给我们的定义域。
既然,问题问我们的是桃树的意义和作用,问我们它象征着什么。在文章中又多处提到了桃树。
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定义域得出结论,对意义作答的点绝非一个。
到这一步后,我们开始成熟了起来。
根据它的定义域去找,它的象征物在文章中出现了哪些次。
象征物出现的第一次“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因而作者泪下如流泉,可以看出这个花是作者种的。
这也是最容易看出的第一个象征,这个桃花象征了他的家,他的故乡,这个点所有人都能看得到。前面还有桃花,“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是我种,别来向三年。”
更重要的是桃树现在已经与楼一边高了。三年时光转瞬即逝。桃树还象征什么,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到这里我们意识到,你要把所有在文章中,有桃树的这些内容串联在一块,才能够证明一件事情。
整理作答:
1.桃树是李白对故乡思念的象征。
2.这样写的作用是含蓄抒情、使作者李白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含而不露、韵味悠长,桃树构成了全诗的行文线索。
(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具体写出怎么构成文章的行文线索,将线索勾勒出来,进行具体的解释,怎么构成行文线索。桃树首先是作者当年亲自种的,后来他又想象着自己的女儿折桃泪下泉,写到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在桃树下行走。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整个过程落实到文字上。)
正确答案解析:
1. 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非区分度性选项)
2. 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区分度性强选项)
3. 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4. 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要注意对答案做进一步的分析)
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感染力”是文章当中的说法,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叫“诗歌的意境”)
记住老师的一句话,语文不会答错,但是语文会少。因而,要想到达高分,是需要正确的教学引导的。
在掌握“多向度”思维后,摸清答题人出题模式十分必要。这里老师系统整理了诗词鉴赏题八种类型,让你从命题人角度,摸清高考诗词鉴赏。
每一种模式,我都将分别从多个角度出发,具体拆解诗词鉴赏八种类型。
“提问方式”
“提问变体”
“解答分析”
“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高考诗词鉴赏题目多数情况下围绕不同的情感展开,在此,我系统整理了高考诗词鉴赏当中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情感类型,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考诗词鉴赏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情感类型
1.送别诗(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2.咏物诗(不媚俗、不同污,坚持个性清白的高尚情操;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3.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4.边塞诗(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5.思乡诗(羁旅之思: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思念亲友: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6.怀古诗(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
7.抒怀诗(生活杂感类)怀才不遇,爱国情怀不得重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伤春悲秋。
从赏析角度看答题技巧
1.褒与贬(似褒实贬、似贬实褒)
2、扬与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3、声与色(绘声绘色、以声写静、绘形绘态)
4、古和今(借古讽今、借古颂今、借古怀今)
5、情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情与物(以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7、动与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8、虚与实(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9、内容上:大与小(以小见大)、深与浅(由浅入深)
10、语言上:直白与委婉、雅与俗
五、一百种意象积累助力高分
什么是意象意象的概念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这里国老师整理了在高考语文当中最常出现的一百种意象。篇幅有限,欲了解更多内容,大力点击下方链接!
常见意象大量干货
·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下一篇
古论夫妻缘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