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感冒肺肾阴虚证治

感冒之肺肾阴虚证,乃因肺肾两脏阴液亏耗,复感外邪,出现以发热恶风,头痛,干咳,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为主要症状的感冒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恶风,头痛;②干咳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③腰膝酸软,五心烦热;④盗汗,颧红。

次症:①头晕乏力,耳鸣,声哑;②或有遗精,或月经量少。

舌脉: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浮数无力或细数。

辨证分析

感冒之肺肾阴虚证,多见于慢性虚损者。或见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累及肺肾两脏者;或见于素体消瘦,阴津不足。盖阴虚之体,蕴有内热,热气内熏,毛窍松弛,易感外邪。感于风温者,两阳相搏,自生热证。感于风寒者,亦多从热化。故感冒病之肺肾阴虚证,表证多热。发热恶风,是邪伤营卫所致;经气不舒,故见头痛;肺属金,主发声,肺阴素虚,感邪之后,肺络受伤,故轻则咳嗽,或声哑,甚则痰中带血;脑为髓海,耳为肾窍,腰为肾府,肾阴不足,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肺肾阴虚,金水不生,内热叠起,又迫液外泄,故见口燥咽干,盗汗,颧红,五心烦热等。脉数舌红,是阴虚内热的表现。阴虚火旺,男子或见遗精;阴液内耗,女子或见月经量少。综合脉症,本证属阴虚劳热感受外邪所致的体虚外感范畴。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③者;或①、③、④者;或①、④与次症①者;或①、③与次症②者,并伴见典型舌脉,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肺肾阴虚证。

疑似证鉴别

1.肺阴虚证与肺肾阴虚证 两证的体质因素分别是肺阴虚与肺肾阴虚。“阴虚生内热”,故感邪之后,从热化者居多。其表证及里证均呈现一派热象。如发热恶风,头痛,干咳,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哑等。但肺肾阴虚证,病变涉及到肺与肾,肾之府为腰,藏精,主水,故肾阴不足,虚热内迫,可见腰膝酸软,盗汗,遗精,五心烦热等。其病势较单纯肺阴虚感冒严重。

2.肾阴虚证与肺肾阴虚证 两证均属阴虚内热体质感受外邪所致的感冒虚证。其外感表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后者具有肺阴虚证,见如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声哑等,依此便可鉴别。

论治法则

滋养肺肾,疏风解表。

方剂选要

1.百合固金汤加味 本方以百合为主药,滋养肺肾之阴,达到固护肺金的目的,故称之为百合固金汤。方中百合、二地为主药,滋养肺肾之阴,并可清热保肺宁心;麦冬、玄参为辅药,滋阴降火,能壮水制火而宁金;当归、赤芍、川贝母、桔梗共为佐药,归芍宁血平肝,不使肝火伐金,贝桔清热止咳;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并与桔梗相伍利咽化痰。诸药相合,使肺肾阴液充足,虚火安熄,肺金自然无虞。若外感风热者,加桑叶、金银花疏风散热;若咯血者,加茅根、侧柏叶、仙鹤草凉血止血;痰不易咳出者,加瓜蒌清肺润燥化痰;若盗汗重者,加五味子、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敛阴止汗。

2.滋阴退热饮 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知母为主药,滋养肺肾之阴,并有滋阴清热作用;白薇、地骨皮、牡丹皮、银柴胡、青蒿为辅药,退热除蒸,并可止汗;桔梗为佐药,止咳化痰;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育阴清热,润肺止咳,除蒸敛汗的功效。临床应用时,酌加薄荷,以利解表。

成药简介

1.百合固金丸 本丸药为百合固金汤的成方制剂。有养阴清热,润燥化痰的功效。若遇肺肾阴虚感冒,可用桑叶10克,金银花10克煎汤送服,变单纯养阴清热为育阴解表剂。

2.桑叶薄荷煎汤送服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为肺肾阴虚证的常用方剂。方中地黄、麦冬滋补肺肾之阴为主药;山茱萸、山药养肝脾之阴为辅药;牡丹皮泄火除蒸,五味子涩精止汗为佐药;茯苓、泽泻清热利尿,泻火利湿为使药。全方具有滋补肺肾之阴,清热泻火的功效。用桑叶、薄荷煎汤,疏散风热,如此表解里安,自无遗患。

3.扶正养阴丸 方用天冬、麦冬、沙参养肺阴,地黄养肾阴,共为主药;辅以菊花、桑叶清热疏风;佐以百部、川贝母、阿胶润燥养阴,止咳祛痰,山药、茯苓培土生金;使以三七活瘀止血。诸味合用,具有滋养肺肾,止咳祛痰,润燥止血的功效。对于肺肾阴虚,素有咳嗽痰血、潮热并感受外邪者尤为适宜。

4.增液冲剂 本冲剂系《温病条辨》增液汤之制剂。原方为增液行舟而设。但对肺肾阴虚内热不解者亦相当合拍。方中玄参、生地黄滋肾水,麦冬养肺阴。3味合用,用于肺肾阴虚引起的内热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潮热盗汗等。对于肺肾阴虚感冒可作为扶正药物服用。

5.清热养阴丹 本方有养阴清热,消肿止痛之效。方用生地黄、玄参养肾阴,麦冬养肺胃之阴,白芍养肝阴,共为主药;辅以牡丹皮清血热,石膏清气热,薄荷透表热,栀子清心热,黄连清胃热;佐以山豆根清咽喉之热,浙贝母清化热痰;使以甘草泻火解毒。本方适用于脏腑阴虚,热毒内攻所致的口舌生疮、烦躁口渴、咽喉肿痛、咳嗽声哑、头晕头痛、大便秘结等。肺肾阴虚之感冒,可单独服用。

饮食疗法

1.炖雪梨山萸肉川贝 雪梨1个,山萸肉6克,川贝母6克。

将雪梨挖去核,川贝母纳入梨中,盖好孔,用白线扎好,放锅内水炖,1小时左右,梨熟烂,饮汤食梨,每日1次,连服3~5天。

本方用于肺肾阴虚感冒之发热、咳嗽等。有滋阴润肺,清热化痰的功效。

2.桑菊薄荷饮 洁净的桑叶、菊花各5克,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薄荷3克。

上5味一并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温浸10分钟,频饮。也可放凉后饮用。对肺肾阴虚证之感冒,外解风热有益。

3.丝瓜花蜜饮 洁净丝瓜花10克。以沸水冲泡,温浸10分钟,加入蜂蜜适量,温服,每日3次。

4.鲜藕姜汁 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

将藕与姜洗净,切碎,以洁净纱布绞取汁。1日内分数次服完。

5.白鳝鱼沙参汤 活白鳝鱼250克,沙参15克,玉竹15克,百合24克,百部10克。

将鳝鱼去肠杂,洗净切碎与余药共加水适量炖熟,入少许盐调味,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

以上3、4、5三方,对肺肾阴虚证感冒解表有益。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肺俞、尺泽、孔最、阴郄。

手法:平补平泻。

2.按摩疗法

汗法:一指禅推拿风池、风府;按拿合谷、外关;并按揉大椎、风门、肺俞;拿肩井。

清法:轻擦腰背;轻推膀胱经(自上而下)。

3.涂抹疗法

(1)清热止咳汤:黄芩、桑皮、瓜蒌、天花粉、枳壳、桔梗、石膏、青黛、蛤粉、玄明粉各10克。

以上各药煎水涂抹背部。

(2)展金汤:桑皮、知母、地骨皮、天冬、甘草、五味子各10克,生地黄15克,桔梗、紫菀各10克,姜汁、萝卜汁、梨汁各30毫升。

以上各药煎水涂抹胸背。

验案选萃

案一 张某,女,54岁。

1960年3月10日初诊:近来发热。且伴头痛,咳嗽气促,口干喜饮,汗出,溲黄。舌质红无苔,脉象洪大。

辨证:冬寒内伏,郁久化热,复感时邪,伏气外出气营。

立法:宣透伏热,清气生津。

方药:桑叶10克,连翘10克,薄荷5克,甘草3克,黄芩5克,山栀子6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10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粳米3克(2剂)。

复诊:进清透增液后,外邪得泄,内伏邪郁热渐次轻减,伤阴之象明显好转,热势渐退,舌干转润,余症均有好转,因咳逆有痰,宗原意加化痰利肺之品。去桑叶、薄荷、黄芩,加牛蒡子、苦杏仁、桔梗(3剂)。病情近愈,继以清养肺胃善其后。方药为竹叶石膏合沙参麦冬二方加减。

伏气温病,非同一般外感一汗即解。内热之症,得清即愈,必须在清透之中,配以养阴之品,始能取得满意效果。

(据《临证治验》摘编)

案二 道光戊子冬,郡城饶君扬翁公郎厚卿兄病,初起寒热、头痛、咳嗽,服辛散药1剂,次日单热不寒,口渴烦躁,嗽痰带血,下午突作昏晕。当晚折简逆予,黎明至郡。见其面目俱赤,舌黄耳聋,呛咳胁痛,汗出热不衰,诊脉洪大数疾。谓君翁曰:“公郎之恙,乃风温犯肺,邪在上焦,速为清解,免致蔓延中下,辛散之品不宜用也。”方用黑豆、甘草、桑叶、蒌皮、苦杏仁、桔梗、牛蒡子、川贝母、梨皮之属。诘朝复召,问知夜来热甚烦谵,咯血甚多。望其面目仍赤,诊毕昏晕又作,额汗淋漓,翁甚彷徨。适黄就唐表兄至,予告之曰:“此证确属风温为病,但质亏病重,虚难支持,昨日力薄,故不应效。”考风温名载仲景伤寒论中,但只言脉证及误治之变,并未出方,叔和以下,亦皆无治法。宋元迄今,名贤代出,所论风温证治,未有一言折衷可为法守者。惟近时休邑汪广期先生所立风温汤一方,只葳蕤、黑豆、甘草3味,药简功专,颇有深意。予治此证,每宗此范围而扩充之,往往获验。于是照方加入沙参、生地黄、牡丹皮、地骨皮、知母、川贝母、黄芩,引用芦根、梨汁、白蜜,服之大效。诊视数次,热势渐退,苦寒渐减,转手养阴润肺,调理2个月,幸得保全。予常语人曰:“凡起一大证,务须病家能笃信,医者有主持,旁人不妄议,三者失一,不可为矣。”

(据《杏轩医案并按》摘编)

辨治按语

阴虚外感,不可单用发散,若妄用汗法,津液不堪重伤,肾阴更亏,其病必剧。肺属金,最畏火灼;肾主水,肺为水源。肺肾阴虚,复受外邪,治当两顾,不可顾此失本。案一为伏气温病,病邪伏于阴分,至春阳萌动,由里外出。案二为素体阴亏,风温犯肺,发有重证。伏气温病,若不滋阴,岂能作汗;素体阴亏,若不养阴濡液,何能润泽皮毛以固表;故两案均选用滋养肺肾之阴的生地黄、沙参、玄参、知母等品。古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对单纯风邪犯表的温病如此,对阴虚外感尤为如此。明代张景岳创滋阴作汗之说,发千载之未发,如麻桂饮加熟地黄、左归饮加黄芪等。但昧于此理者不乏其人。或攻而不滋,或滋而不攻,总未如法。其次,素体阴虚,戒房事,忌辛辣,远厚味,志淡泊,也是十分重要,犯此也难治愈。

作者:冷方南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