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本篇要目:

**********************************

41.尼雅遗址

西汉-西晋新疆民丰县

42.洪州窑遗址

东晋-唐江西省丰城市

43.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陕西省靖边县

44.磁州窑遗址

北齐、隋、宋、元河北省邯郸市、磁县

45.苏巴什佛寺遗址

南北朝-唐新疆库车县

46.邢窑遗址

隋-五代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

47.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陕西省西安市

(包括青龙寺遗址)

48.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陕西省麟游县

49.灞桥遗址

隋-元陕西省西安市

50.锁阳城遗址

隋、唐甘肃省安西县

***********************************

41.尼雅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1959年至今,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出土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至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逐渐揭开了尼雅遗址神秘的面纱。1905年,在斯坦因首次到达尼雅之后5年,美国学者享廷顿在美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下进入新疆,曾在塔里木南缘地区进行考察。根据其收集的佉卢文木牍等物,可以推测他到过尼雅。各种遗迹以及尼雅遗址的聚落情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相关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遗址中出土还发现有麦、青稞、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

*************************************

42.洪州窑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洪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域东北部6公里曲江镇罗湖村一带丘陵地区,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地面堆积物达4-5米厚。洪州窑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创建于东汉晚期,盛期为初唐、盛唐阶段,停产于五代。1992年至1996年进行的发掘,出土国家一、二、三级文物137件,参考标本2132件,品种繁多,造型美观,反映了汉唐时代高超的制瓷技艺。现有发掘的龙窑遗址两座,长35米,现在原址上建保护房一座。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洪州窑遗址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3.统万城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44.磁州窑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磁州窑宋元时期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因其古代地属磁州,故名磁州窑。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装饰艺术以黑白对比鲜明为特点,其独树一帜的烧造技术,对我国北方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窑址位有两处,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其面积约十平方华里。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瓷窑。早在隋代即已开始生产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窑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此时的产品最负盛名。自宋以后,元、明、清至今一直生产着。磁州窑不仅品种多,产量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磁州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磁州窑的制瓷技艺得到广泛的传播,遍及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南方各地,并传到国外。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馆馆长蓑风一行到邯郸考察,在参观磁州窑展时惊奇地发现,日本家喻户晓的茶道文化标志一只古瓷碗,竟与磁州窑的一个古碗一模一样。而此前,这只日本茶道文化标志的瓷碗,一直认为是江户时代由当时的高丽王朝传入日本的。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1999年建馆后把传统的制陶工艺流程与遗址展示相结合,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工房内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传统制陶工艺全流程的演示,另有所仿历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精品展示。博物馆建成后接待各级领导、各国专家、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并向游客进行免费开放、免费讲解、免费展示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中广交朋友促进了友谊。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磁州窑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苏巴什佛寺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又称昭怙厘大寺,位于新疆库车县城东北却勒塔格山南麓,苏巴什佛寺遗址分东、西两寺,在铜厂河东西两岸。东寺已毁,存庙塔、僧舍遗迹。用土坯建造,存有三座高塔。西寺亦用土坯建造,尚存僧舍残垣和数处高塔,北面有一排佛洞,洞壁上刻有佛像和龟兹文题刻。曾出土汉、南北朝、唐代钱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还有书写古民族文字的木简、残纸。寺内还发现过一座古墓。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作为新疆现存的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址,苏巴什佛寺在历史上曾经沿用近千年。它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龟兹古国享有盛誉,自魏晋至唐宋时期,一直是西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该佛寺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盖了土遗址的不同建造形式,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乃至中亚地区土遗址的典型代表。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6.邢窑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及107国道以西氐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西双井以南,内邱冯唐以北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面积约300余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82-140米,在内邱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窑址13处。是一处隋至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的瓷窑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邢窑的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研究界长期悬而未决的不解之谜,引起了有关专学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多次到窑址考察,鉴赏邢瓷,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邢窑遗址进行专项考古研究发掘,1988年10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到内邱考察邢窑。河北电视台国际部把邢窑摄录《中国陶瓷》系列片。国家文物局交流中心、山东文物局、广州文物商店、上海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及外国陶瓷专家,也专程到窑址考察邢窑。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隋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区。隋朝称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由宇文恺经过周密调查而精心设计,开皇三年由长安(今汉长安城)迁至于此作为隋代都城。唐朝建立后仍以此为都城,称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平面布局上吸收了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南城的优点,利用了当地"六坡"地形特点,由外郭城(罗城)、宫城、皇城、禁苑组成。长安城遗址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的勘察、发掘,先后完成了对外郭城、皇城、宫城及城内街道、坊市、渠道的探查,并据此绘制了长安城的实测图和复原图。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杰作,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隋唐长安城规划手法的探讨对于隋唐时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和当代西安城市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工程项目,是西安市政府2010年重点工程项目的后续工程之一,是青龙寺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龙寺遗址博物馆坐落于青龙寺遗址公园古原楼广场,由仿唐式古建主楼、东西配楼和古原楼广场组成,共分3层。陈列内容主要以唐青龙寺对外文化交流为主线,突出展示了青龙寺遗址出土文物及古今中日文化交流等相关实物。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和青龙寺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省麟游县新城区杜水、栗水、北马坊河交汇处。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初称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扩建,改称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唐太宗每年避暑于此,唐高宗亦常居宫中。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4米。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其上图案都磨研、雕刻得异常精致,为研究隋唐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1957年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9.灞桥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灞桥,地处隋大兴唐长安城通往关东要道的灞河上,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唐至宋代沿用,元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拱桥。桥址位于西安市灞桥镇。由于长安至关东三条要道在灞河至长安城之间并为一路,中间以灞桥连通,故地位十分重要。程大昌有言:“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崤、潼关者,路必由之。”因此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灞桥的维护,唐代还特置了勋官、散官各一人专门管理。灞桥作为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故又名消魂桥。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每逢春季团团柳絮随风飞舞,如风卷雪花,"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灞桥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0.锁阳城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瓜州县锁阳城镇,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1987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将内城包围,墙体高大;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结构极其复杂;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城墙夯筑,夯层厚0.1-0.14米。基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面积28万平方米。四面有马面24个,上筑敌台(均已倒塌)。四角筑角墩,仅西北角墩保存完整,通高18米,土坯砌筑,角墩下开东西向拱券门。东、南、西、北有5座城门,其中北墙两门,门外筑瓮城,瓮城宽12.6-32.4米,进深22.4-30.2米,瓮城墙厚10米。城墙上、下堆积有大量雷石。西城内有圆形土台26座,围以土墙,系兵营遗迹。外城称“罗城”,是两道较内城墙低的环墙,里墙基宽4.5米,顶宽2.8米,高3.2-4.5米,外墙基宽8-14米,顶宽3.2-4.5米,高4.5-6.5米,均夯筑。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第四批国保--(5.古遗址)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