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武当秘传·正宗子午盘功

正 文

(一)静坐前的准备
(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若条件不许可,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外来干扰。
(2)坐时(坐在床上即可),或另备坐凳,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节,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二)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1.静坐时的两腿
(1)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
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叫做双盘膝,也叫双跏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有左右前后的倚斜。(如下图)


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2)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如下图)


单盘坐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么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么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
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坐为宜,只要注意姿势端正,能使身体不倾斜,功效还是一样的。
(3)初学盘坐的时候,双腿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渐适应。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么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1)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调心之法——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2)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屈。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应依循自然的姿势。
(3)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静坐时的两手
(1)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2)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么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3)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能助长定力。
4.其他
(1)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2)两耳宜如不闻。
(3)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4)口宜噤闭,舌抵上腭,也有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5)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6)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些,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阴囊不受压迫。
(7)身宜平直,脊骨不要屈,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8)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再放松双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三)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重于饮食了。
修炼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两个部分,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分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
呼吸的方法有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吸两种:
(1)腹式顺呼吸
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要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
关于腹式顺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① 呼气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② 吸气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③ 呼气吸气,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④ 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⑤ 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么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追求,必须听其自然。
(2)腹式逆呼吸
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隔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腹式顺呼吸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迥乎顺呼吸,所以叫做逆呼吸。
关于逆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① 呼气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② 吸气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③ 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④ 在静坐时,呼气及吸气,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顺呼吸或逆呼吸,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逆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弛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顺呼吸的毫无流弊。
2.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 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么每次便能吸入1500 至2000 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顺呼吸和逆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1)盘膝端坐,与静坐的姿势相同。
(2)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1 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3)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4)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管,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仅在静坐时应该这样。
(5)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5 ~10 分钟。
(6)至于静细的呼吸,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3.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修炼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
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
(1)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
(2)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
(3)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以上三种都是不调和相。
(4)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否则反会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1)数息
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么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2)随息
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毛孔中出入,好像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四)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调伏妄心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时,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静功修炼上,用数息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来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
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1.系心一处法
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理,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么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妄念便渐渐消除。
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于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修炼静坐最易发生两种现象:
(1)初坐时心中浮散,支持不定。
(2)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瞌睡。
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于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
至于对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
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2.返照内观法
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地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
内观法,也可叫内视术。我们的两目平时多注视外物,现在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甲念起时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修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
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五)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1.静坐的时间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宁静方可,但初修时,不能不规定时间。
静坐的时间,不论白天或晚上,都可以的。不过,有工作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么以早晨静坐最好。
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不必刻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假使能每次30 分钟,逐渐延长到40 分钟乃至1 小时,每日继续不断,那么收效便已不小。
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辅。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
2.要调匀饮食
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入胃,经消化之后,便变成糜粥状,入到小肠再变成乳状,经血管吸收后,变成血液滋养全身,可见饮食与生命关系的重大。但若食得过多,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必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负担,结果必将气急满身,坐时不得安定。假使食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状况,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
我们一般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进食时,若觉得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
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相宜。食后约过1 小时方可入坐。
3.要调和睡眠
我们在日间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来恢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的休息,睡眠以8 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但叵过少,则体力不得恢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九时至十时宜入坐,十时以后入睡;早六时以后再起坐。
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坐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修静功的人必须注意禁戒。
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后,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
假使静坐的功候加深,坐时加久,那么睡眠的时间,便可以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以勉强学习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合理。
4.要持之以恒
初修静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一般不可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如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5.要不求速效
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遵循“自然”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勿念,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也便不得流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之日。
6.要一切勿理
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心修炼,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心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
又在静坐时,两目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才好。
7.要痛改习气
修炼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习气。当贪欲、怒恚、愚痴、骄慢等烦恼滋生时,要和它们斗争,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
8.可能发生的现象
静坐日久,身上可能会生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可能会有霹雳般的震动现象;心理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种种幻境。某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一时难以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但一定要知道,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反应的缘故。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实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阻碍静定的修炼。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