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辨证与论治辨证篇问诊寒热

是询问患者恶寒发热的证状。寒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证状,是问诊的重点内容之一。

恶寒发热是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必伴有怕冷的感觉,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一般发热为中等程度,体温多在38-39℃之间。

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病初期的卫分证,风、寒、暑、湿、燥、火、温毒等淫邪侵袭机体,外犯肌表,损伤卫阳之气,卫阳失其温分肉的作用则恶寒。体内正气(阳气)奋起抗邪,邪正相争,郁于肌表,不得外出则热。因此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恶寒发热的临床辨证

*恶寒重发热轻,身痛,无汗,多发于冬季,是伤寒病伤寒(麻黄汤证)。因患者体质偏于阴盛,外邪束表,遏抑卫阳,则发热无汗。营阴郁滞,经气不畅,则身体疼痛。

*发热恶风,自汗,多发于冬春二季,此是伤寒病中风(桂枝汤证)。患者体质偏于阳胜,外邪束表,卫阳起而抗争。阳性开泄,故自汗。

*发热重,微恶风寒,兼有咳嗽,口渴。发于春季者,是风温表证。风温乃阳热之邪,客于肌表,卫气被郁,故发热重而恶寒轻,卫阳郁于肌表,累及于肺,宣降失职,故咳嗽。温热之邪损耗津液,故口渴。

*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脉弦细芤迟。发自夏暑之季,此是太阳伤暑证。因感受暑热之邪,伤于太阳之表,故恶寒发热。暑伤气,热伤阴,气阴两伤,经络之气空虚不畅,故周身重痛。

*恶寒发热,身形拘急,兼有无汗,胸闷,发自夏季者,是暑温病暑兼寒湿证。夏季伤暑,复因纳凉饮冷,以致暑为寒湿之邪所遏而发病。寒郁肌表,则发热恶寒,无汗,身形拘急。湿邪内阻则胸闷。

*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多发于夏末雨湿之季,此是湿温病的湿遏卫气证。兼有头身重痛,胸闷不饥等证。湿热之邪郁遏卫表,卫气不得宣散,故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属阴,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故午后热甚。湿邪阻抑,清阳之气不得外宣,故头身重痛。气机不畅,则胸闷不饥。

*发热重,微恶风寒,兼少汗,咳嗽,痰少而黏,鼻燥,咽干,口渴。发于秋季,此是秋燥病的温燥证。燥热在表,卫阳之气不得宣畅,故发热,微恶风寒。燥热耗津伤肺,故鼻燥,咽干,口渴,咳嗽,痰少而黏。

*如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兼无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唇燥,发于晚秋,此是凉燥证。凉燥属寒,侵袭肺卫,则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燥邪伤津,则咽干,唇燥。

*恶寒发热,兼无汗,心烦,口渴,尿短赤,脘闷。发于秋冬二季,起病急,此是伏暑病。暑湿内蕴,复感新凉而发。寒邪在于卫表,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暑热内郁,耗津伤神,则心烦,口渴,尿短赤。湿邪内蕴,则脘闷。

*恶寒轻,发热重,兼有无汗,口渴,鼻干,咳嗽气逆。发于冬季者,是冬温病的初起阶段。肾精不足,温热之邪乘袭,邪郁肌表,则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肺气受损,则咳嗽气逆。温热伤津,则鼻干,口渴。

*初起恶寒发热,兼咳嗽,痰多而黏,胸痛,咳时尤甚,继之咳吐脓痰腥臭,此是肺痈。毒热久郁于肺,腐败溃烂成脓。

*恶寒发热,兼头痛身楚,咽喉红肿疼痛,或有点状糜烂,肌肤隐有丹痧,。多发冬春两季,此是烂喉痧。温毒侵犯肺卫,则恶寒发热,头痛身楚。毒热上攻,则咽喉红肿疼痛,糜烂。毒热人营,则肌肤隐有丹痧。

*恶寒发热,兼有少腹痛,拘急拒按,痛连右足,屈身不利,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此是肠痈初起。肠中热聚不散,气血凝滞不通,故少腹疼痛,拘急拒按。热邪累及全身,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

*恶寒发热,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兼有头晕,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滑数,此是疮痈初起。毒邪侵袭,局部气血凝滞,某一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累及全身,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

恶寒发热的辨证要点

以上几种病证均有恶寒发热症状,但在恶寒发热的过程中,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伤寒病是恶寒重、发热轻、口中和,其中太阳伤寒证是脉浮紧,无汗而喘,多发于冬季。太阳中风证是脉浮缓,自汗出,冬春两季皆可发病。

温病是发热重、恶寒轻、口渴,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发于春季名风温,发于夏季名伤暑,发于秋季名秋躁,发于冬季名冬温。发病季节不同,见证稍有差异,春季在冬令收藏之余,风温初起仅见口渴;秋冬在夏令发泄之后,秋躁冬温初起口渴而鼻燥咽干。夏季发泄司令,易伤气阴,故伤暑有身重痛,自汗,兼有怔忡,其脉弦细芤迟。

外感病而兼有湿邪者有三:暑温病暑兼寒湿证,身形拘急,无汗,似伤寒,但其发自夏暑之季与伤寒不同。其证无汗与伤暑有别;无身热不扬,无胸闷不饥,与湿温相异;无咽干、鼻燥等,与凉燥不同。湿温病湿遏卫气证,头身重痛,脉濡缓,其发热特点是身热不扬,午后热甚,与伤暑,暑兼寒湿、伏暑皆不同。伏暑起病急,有脘闷、尿赤、苔腻等湿热内蕴之象,与秋燥、冬温,伤寒不同。病发于秋冬甚或春季,与湿温或暑兼寒湿不同。

风温有发热重,微恶风寒,口渴,与太阳中风不同;其卫分证状明显,与春温病初起即见气分证状但热无寒不同。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凉属次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近似太阳伤寒,但口渴鼻燥咽干,与伤寒不同。

冬温初起,有头痛、无汗,与太阳中风不同;有口渴、鼻干,与太阳伤寒不同;无心烦、无尿短赤,与伏暑不同。其病发于冬季,与风温、秋燥等病相异。

痈肿疮毒初起亦有恶寒发热等相似于外感的证状,但必见身体局部有红肿热痛。如肺痈初起,咳嗽较剧,必有胸痛,咳时尤甚,此为本证的要点,与其他证候显然不同。烂喉痧,以咽喉肿痛或有点状糜烂为特点,多发小儿,是疫毒致病,互相染疫,常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一般在发热的第二天即可发现舌及皮肤丹痧隐隐。肠痈必兼有腹痛拒按症状,可与他证鉴别。疮痈初起,可在局部皮肤发现红、肿、热、痛的表现。

《伤寒论》条文选录: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8)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8)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讨论 发热、恶寒(或恶风)有汗的是桂枝汤证;无汗的是麻黄汤证;无汗而项背强几几的是葛根汤证;无汗而烦躁的是大青龙汤证;又寒热往来的是小柴胡汤证;发热、恶寒又兼见心下有水气的各种或见证状的是小青龙汤证。

医案选录:

案一:丁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脉浮数,恶寒发热,咳痰骨酸,属风温,宜疏解。

处方:霜桑叶二钱 薄荷一钱 大力子一钱 光杏仁三钱 白前一钱半 金佛草三钱 陈皮一钱 焦山栀二钱 连翘三钱 淡竹茹三钱 枇杷叶三钱

讨论:本案未录时间,当属春月。脉浮数,恶寒发热,骨酸为风温在表,咳痰为肺气不宣,故宜疏解。寥寥数语,证与治都交代得很明白。

案二:冯左(上海名医医案选粹*郭柏良先生医案)

湿邪温热,困于中宫,身热形寒,热势不扬,胸痞,舌白,脉濡。症重,防生变迁。

处方:苏藿梗各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大腹皮三钱 佩兰梗一钱五分 阵皮一钱五分 赤白苓各三钱 白蔻仁一钱八分 佛手片一钱五分 泽泻三钱 炒米仁三钱 焦六曲三钱 光杏仁三钱 淡干姜八分

讨论:身热形寒,热势不扬,这是湿温发热特征。再加胸痞,舌白,脉濡。湿邪温热,困于中宫明矣。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