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基础体温变化与女科临床

中医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具有温煦卫外、升腾气化等作用。正常基础体温是由低、高温形成的双相体温,其产生与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相关。月经周期中,阳气升腾气化而致基础体温升高,形成具有女性生理特点的双相体温变化。发育成熟的女性,在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影响下,阴阳气血消长变化形成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期。月经后期血海空虚,阴血滋长以修复,故此期基础体温表现为低温相;至经间期,则重阴必阳,阳气内动,升腾气化,温化在阴血滋长下的子宫内膜,助其阴阳转化同时,促进排卵,也使体温微升。排卵过后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因此,基础体温升高0.3~0.5,呈高温相,并持续14天。若未受孕,则物极谓之变,月事以时下,形成了月经期。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无端。

若体内阴阳失调,则可在基础体温上表现出来,反之,基础体温异常也可反映体内阴阳虚实的变化。

异常基础体温有单相基础体温、异常双相体温。在单相基础体温中,以偏高、偏低、犬齿状三种类型为常见。

偏高:基础体温低温高于36.5者称为偏高,临床常见于阴虚证或血热证。阴虚内热,阴不敛阳,虚阳亢奋;或血热内蕴,热盛阳亢,故见基础体温偏高。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潮热颧红,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心烦胸闷,寐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数或细数。

偏低:基础体温在36~36.5之间或更低,称为偏低,常见于脾肾两虚证或脾虚证。阳虚气弱,升发无力,故基础体温偏低。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白或萎黄,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水滑,脉细滑。

犬齿状:基础体温或高或低,起伏不定,波动较大。多见于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肝失疏泄,气滞遏阳,郁热升散,故见基础体温高低起伏。临床可表现为口苦咽干,胁肋胀满,乳房胀痛,或抑郁寡欢,喜叹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双相基础体温在临床上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标志。排卵期重阴转阳,是体内阴阳转化变动时期。由于素体差异,阴阳盛虚不同,故基础体温的变化也不同。西医认为卵巢黄体功能健全情况不同,体内的激素水平亦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到基础体温的曲线。因此,基础体温的波动起伏情况、温差情况、高温持续情况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辨证。异常的双相基础体温,多见于以下几种:

温差小:即基础体温上升不足0.3。常见于气虚、阳虚或脾肾两虚证。阳气虚弱,则失其温养,气陷而体温不升。临床表现为形寒怕冷,小腹冷感,面色白,小便清长,大便稀薄。

高温呈上坡状:表现为排卵期基础体温上升缓慢而呈上坡状,一般需要3~4天才能升高0.3~0.5,临床常见于痰湿阻滞,阳遏不彰,或肝郁肾虚者,气滞遏阳或阳虚不振,故见高温缓升而呈上坡状。临床常见表现为高温相少于9天,多兼见精神抑郁,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可伴带下稀少,甚则阴中干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尺沉。

高温呈下坡状:此型表现为后半期基础体温高温持续不足10天就开始缓慢下降或下降呈下坡状,多见于肾阳虚证或脾肾两虚,阳虚气弱,升散乏力。故无法支撑高温。临床表现形寒怕冷,经前可有腹泻,或颜面浮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

高温相延长:此型患者表现为高温相持续超过14天但不超16天,居高不下,临床多见于湿热郁结证或气滞血瘀证或痨瘵患者。邪热内蕴,挟阳升腾失度。故高温持续,随经下而热退,基础体温方下降。表现为经来腹痛,质黏稠臭秽,色红,或素带下色黄如脓,臭秽,或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经潮下腹胀痛,经血色暗红,夹有血块或者经血排出不畅、点滴而下,舌紫暗、尖边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发育成熟的健康女性,阴阳平衡,则基础体温低、高有序,呈双相基础体温。若阴阳气血偏颇,则基础体温亦出现异常。根据基础体温的变化,其临床作用有:可协助诊断早孕,双相基础体温者高温超过20天提示早孕;了解排卵日,基础体温最低日一般为排卵日,借此指导性生活;了解卵巢功能,从高温相的高低、曲线变化,可间接了解黄体功能;孕早期基础体温的变化亦能间接反映胚胎发育情况,若突然下降,则预示孕激素下降,胚胎难保。

总之,基础体温虽为西医理论,但可西为中用,衷中参西,可用中医的理论思维来认识、解释基础体温,并借用于协助诊断,为中医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王惠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