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消食药
一、含义
以健脾开胃、促进消化为主要功效,用以消除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消食药属渐消缓散之品,适用于病情较缓、积滞不甚者。《医学心悟》曾说:“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朱震亨亦云“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扭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免。”可见,食积之证,除病势急重,不可轻投攻下之品者,当以消食药治之。
二、功效与主治
1.共有功效及主治消食药都共同具有消食化积的功效,均可主治饮食积滞证,症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饮食积滞证常因纳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引起食物不能消化而停滞;也有素体脾胃虚弱,消化能力低下,正常饮食难于消化;或外感邪气,如风寒伤胃影响脾胃功能;或情志所伤,肝木乘脾致使脾主运化的能力降低等引致。
所谓消食化积,就是促进脾胃消化饮食、解除饮食积滞的治疗作用。其中,消食是助饮食消化,化积是化解停积在胃的食物。
2.兼有功效及主治消食药常兼有健运脾胃、醒脾开胃或行气的功效。兼有健运脾胃、醒脾开胃功效者,还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兼有行气功效者,常用于食积而气滞者。食积和脾虚、气滞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本类药物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又兼有运脾健胃或行气之功,有助于消化饮食。
三、 性能特点
1.药性消食药大多性平或微温。脾喜温燥,其偏温者亦无明显祛寒之力。
2.药味中医认为,甘味入脾胃,因此,消食药大多味甘。饮食停滞,脾胃失和,治宜调和中焦。消食药味甘能和,有健胃和中的作用特点。少数药物兼有行气、解表之功,故兼辛味。消食药炒后使用,既矫正不良气味,又增消食之力;炒焦后的涩味则可增强止泻之功。
3.归经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和腐热食物。饮食积滞不消者,病在脾胃,故消食药主归脾、胃二经。若兼散瘀之功,则归肝、心经;兼降气化痰之功,则又归肺经等。
4.升降浮沉消食药的作用倾向一般不明显。仅就消化食积而言,略显升浮。食积于中焦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就和中降胃而言,又有沉降趋向性。
四、 配伍应用
1.针对兼夹邪气的配伍食积兼有湿滞中焦者,配芳香化湿药;食积化热者,配苦寒清热药;食积兼有寒湿者,配伍苦温燥湿药;兼有表邪者,配伍解表药等。
2.针对正气亏虚的配伍脾胃虚弱者运化无力,容易饮食积滞,仅强调消食则易加重脾胃损伤;若只是补气扶正,又易“闭门留寇”,故当祛邪扶正共用。脾胃虚寒兼食积者,配温阳散寒药;脾胃虚运化无力兼食积者,应补气健脾为主,辅以消食药物,以标本兼顾、补消结合。
3.针对食积气滞症状的配伍消食药主要功效是消化饮食积滞,饮食积滞常阻滞中焦气机,当配伍行气药。若食滞中焦导致胃气上逆呕吐者,配伍止呕药。饮食积滞导致泄泻者,配伍止泻药;便秘者,配伍泻下药。
五、使用注意
1.首先应辨明其虚实证候,脾虚运化无力的饮食积滞证,选用药力稍缓的消食兼健脾和胃药。其次针对不同饮食类别的积滞,分别选用善于消肉食积滞,或米面薯芋食滞的药物。
2.消食药多数药效较缓,但仍有耗气之弊,气虚而无饮食积滞者不宜使用。
3.消食药针对食积实证者,可短期重用,汤剂为主,以求速效;而针对体弱兼虚者,常选用丸剂、散剂,攻补兼施,守方久用。服用消食药期间,应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避免再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