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剧情原著:曹操使出浑身解数,派出四名心腹杀了马腾父子三人,激怒了晋马超。吕布手下一直争论不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马超最有资格,甚至有不少人说,如果马超早几年出生,有机会与吕布一战,说不定三国第一大将的位置不一定是吕布。当然,这种讨论只能限于小说。在真实的历史上,马超和吕布就算有交手的机会,也不可能只有他们两个单独出现。激战的场面,但小说把这两位勇猛的将军刻画得太深入人心,所以给了无数人想象的空间,这也是小说的魅力之一。
当然,大家认可马超的勇敢,主要还是因为他为父亲马腾报了仇,打败了曹操名将,教曹A藏须弃袍,恐怕没有地方可以埋葬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时的勇敢和无情。从整体战略来看,马超的谋略肯定比不上魏无敌。马超之所以如此愤怒,其实是因为曹操太奸诈,诱杀了马超的父亲和两个兄弟,才让晋马超达到了丧军必胜的效果。
那么,曹操是如何诱杀马超的亲戚,又为何要用这样的手段呢?
其实按照历史的真相,马超的父亲马腾之死并不一定要怪曹操,主要原因还是马超,因为马腾已经被曹操招入朝廷做官,离开马超镇守西凉,马腾赫和他的两个儿子马铁、马修本来是要当人质的意思,但是马超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想。反而曹操攻打张鲁途经西凉时,担心曹操用假灭国的办法,即与张鲁作战。卢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吞并自己的地盘。所以,马超根本没有考虑过父亲的安危。他反而联合了与马腾关系不好,以谋反闻名于西凉的韩遂,将韩遂比作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毫无顾忌地举起十万大军,与曹操展开了激战。或许在马超看来,只要打败了曹操,就能救出他的父亲和兄弟们。所以,虽然一开始马超吓唬了曹操不少,但最后的赢家却是曹操。
如此一来,马腾父子三人自然是毫无悬念地被曹操“秋后定了”。不过这段历史被小说家写出来的时候,却改编成了曹操先杀了马腾,然后激怒了马超起兵。归根结底是为了艺术效果,突出曹操的狡猾和马超的悲壮精神。所以,在小说中,曹操一直生怕马腾这个好不容易到了汉朝,支持自己自尊的西凉统帅会对后方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决定再次南下之前,他决定彻底解决马腾的后患。然后他命令马腾来北京做官,等马腾来了就杀了他们父子。马腾接到这个命令后,也和儿子们商量了一下。马超的意见是骗不了人的,但马腾觉得,如果有一个勇猛的儿子接手了兵权,曹操肯定会害怕,放不下自己。马铁、马修和侄子马岱,并委托韩遂帮助马超掌控西凉大局。当马腾来到徐城外安营扎寨时,曹操派他的侍从黄奎去参军,但黄奎因为看不透曹操的权势,向马腾坦白了曹操的计划。
马腾当然很生气,最后还是和黄奎商量,要趁着曹操的阴谋,来给自己念圣旨的时候,索性配合外界,杀了曹操。可问题是,黄奎真是没用,一高兴就多喝了两杯,还说出了这么大的秘密。结果,黄奎的小舅子苗泽果断背叛了小舅子。
曹操听说苗泽告密后,不但没有赏赐,反而为了一己私欲将这个出卖亲人的小人抓了起来。他手下的四大名将——曹洪、许褚、夏侯渊、徐晃,让他们擒杀马腾。结果第二天,按照原定的计划宣读了圣旨,曹操却没有出城。而是让曹洪带头,前来迎接马腾。见对面来的是曹洪,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连忙后退,但为时已晚。许褚在左,夏侯渊在右,徐晃在前方包抄,将马腾父子团团围住。结果在乱战中,马铁被乱箭射死,马腾和马修也没能突围,被生擒。
最后,马氏父子与黄奎、苗则一起被曹操所杀。激怒西凉晋马超,为父报仇展开血战的精彩故事,才由此展开。然而,将小说与历史真相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无论小说的设计多么复杂,都难免存在漏洞。首先,即使曹操召见马腾进京为官,也没有必要马上杀了马腾,因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阻止西凉军马来袭,但如果杀了马腾立即腾,只会适得其反,加速西凉军的仇杀。才华横溢的曹操会选择这条路吗?其次,一个小黄葵怎么可能跟马腾“里应外合”?这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更何况一个喝了点酒就胡说八道的人,怎么会得到身经百战的马腾如此信任。跟他讨论这种机密的事情,不怕他是曹操送来的诱饵吗?这还真是低估了马腾的智商。所以小说的改编其实是牺牲了曹操和马腾的智商,以凸显马超的勇武。不要把所有的小说都当作历史。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