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包括这4处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30处,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本文通过采访报道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典型代表,挖掘其历史信息、文化价值,探寻其在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 灵渠“复航”后,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宾阳 摄
千年灵渠更有灵气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境内的灵渠是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如今的灵渠,青山绿树,流水潺潺,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泄洪的作用,润泽两岸6.5万多亩农田,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万多人。
多年以来,桂林一直把灵渠的保护提升作为呵护灵渠的“头号工程”。去年3月,覆盖灵渠南、北渠部分河段,累计长约6.5千米的灵渠清淤工程如期竣工。据相关部门介绍,此次清淤对灵渠上游乃至灵渠水系的水环境将产生积极影响。
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当中,航运是灵渠另一重要功能。但上世纪60年代,随着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灵渠航运按下了“停止符”。灵渠的“沉寂”牵动着许许多多专家学者的心。进入21世纪,在经过仔细调研后,桂林全市上下达成了“灵渠是活态文物,运转则生,停运则亡”的共识。经过一系列修缮和整治工程之后,为世人瞩目已久的灵渠终于2018年复航,再度重现了昔日浮舟过岭的景象。
灵渠博物院的建成开放是桂林讲好灵渠故事的又一举措。
去年4月12日,灵渠博物院正式揭牌开放,全面、真实地反映灵渠的灿烂文化,以及灵渠在促进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融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我们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灵渠故事,就是为了将灵渠历史文化讲解好、普及好、传承好。”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建新说。
“灵渠保护提升,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对灵渠保护提升做出指示,要重点推进灵渠的保护提升利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灵渠文化博物馆、综合整治灵渠周边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工作。如今的灵渠已经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湖四海的游客络绎不绝。
为了“活态”重现灵渠昔日风采,当地还先后实施了保护、修缮、文化展示等九大工程和灵渠补水、灵渠公园等改造提升工程,还在灵渠沿线打造“寻秦访古”历史旅游业态。摇一只小船,随波荡漾灵渠南渠,两岸风景优美、水清如镜、古树参天,文物古迹众多,尤其水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市井风情都鲜活地再现了千年历史文化,成为桂林著名旅游胜地。
为了丰富灵渠游览内容,灵渠景区将灵渠人文历史与现代化的出游方式相结合,相继推出了欢乐游灵渠、帐篷营地、草地迷你音乐会、文创市集、亲子趣味真人游戏、游园灯会等多种形式的游览体验。“灵渠景区比以前要更漂亮好玩。”南宁游客龙女士第三次来到灵渠景区参观游览,她将在灵渠体验帐篷露营的经历分享到朋友圈,获得满满点赞和好评。
“古严关、千年灵渠……周末来兴安自驾游,我们把第一站选在了严关。”在严关镇,谢女士一行不仅游得畅快,还吃到了美味的农家菜,非常开心。
毗邻灵渠的严关镇是广西历史文化名镇。2021年,严关镇还结合灵渠保护利用,推出灵渠人家·陆关水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向游客展示别样的“灵渠美”。“未来,我们将以灵渠沿岸人文风光、地域物产网红直播活动为载体的文化旅游窗口镇,全力以赴擦亮‘广西第一关’金字招牌。”严关镇党委书记俸勇如是说。
桂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灵渠保护提升工作专题会提出,要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来规划、设计、建设灵渠景区,这意味着将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对灵渠进行旅游开发。为此,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纷纷发表关于灵渠的“幸福畅想”:“大力发展灵渠经济,打造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示范带,把灵渠打造成一条文化与农业、旅游相融合的产业经济带。”“强调村镇与灵渠的共生发展,把灵渠两岸有代表性古村落打造成为世界最美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当下,桂林正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名城的脚步,灵渠也以此为契机,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焕发新时代的魅力。大力发展灵渠经济,打造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示范带”的构想已经“提上日程”。兴安县围绕灵渠探索“旅游+水利”和“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对漓江上游流域沿岸72个村屯进行了改造和提升,打造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灵渠南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灵渠北渠幸福花田乡村休闲旅游区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灵渠文旅品牌越做越强。
▲ 上堡梯田丰收美景 赣州市文广新旅局供图
上堡上堡,高山梯田水淼淼
王竹青
去年10月6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的上堡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此时的上堡梯田正值丰收季,不仅有着这个季节最动人的景色,而且稻穗枝头由绿转金,金色波涛由点及面铺满整座梯田,呈现出渐变之色彩。近4万亩的高山梯田从山下蜿蜒而上近千米,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行云流水、潇洒舒畅的线条,宛如一曲流动的乐章。忽遇风起,稻浪翻滚,这幅舒展优美的田园画卷便呈现风起千层涌的壮阔。绚烂的色彩、动人的线条,尤其是它背后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让这方胜景更为迷人,吸引着四海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共赏这首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丰收交响曲。
“上堡上堡,高山梯田水淼淼。”上堡梯田位于罗霄山脉与诸广山脉之间,在长江流域赣江分支章江支流的源头,高山地带带来的厚密森林植被,涵养了丰富的水源。梯田区又是花岗岩山体结构,水与石的依存构成了一个不透水的蓄水之库。山顶和山坡所截留的雨水,从山腰坡地渗出,形成了天然的地下输排水网络,提供源源不竭的水流。
生活于此的人们,尊崇自然法则,梯山为田,因地制宜修建了坡地配水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可持续利用的水源蓄水工程、科学的灌排系统工程、先进的节水工程、完备的储水工程、完整的田间配套工程。漫山遍坡的梯田由无数灌溉水系网连接,每块梯田既是一个小蓄水池,也是一个保土床,既可保溉也可防治水土流失。这种看似简易的工程设施,以最少的维养管护、可持续的工程管理,实现了有效的自流灌溉。
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上堡梯田开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梯田兴于秦汉时期,距今至少2200年历史,后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的不断扩建和修缮,至此达到现在宏伟的规模。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
时至今日,上堡梯田自流灌溉体系的工程形式和布局仍然完整保存,这些凝聚着先民汗水和智慧的典型梯田灌溉系统,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堡梯田至今还遗留大量的遗址遗存,是梯田开垦及其灌溉工程修建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2020年6月,上堡梯田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审美和文化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掘和认知。
春如道道金链、夏滚层层绿波、秋叠座座金山、冬锁条条苍龙……上堡梯田一年四季的景色各具特色,而尤以秋日的丰收盛景最为耀眼夺目。
“山中客家族,世代梯云寨。”上堡梯田所在的水南村,至今保留着“舞春牛”、打黄年米果、做艾米果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淳朴的客家风情,以及整片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生态乡村游越来越红火。去年10月下旬,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田收割挑战赛在金色的稻海中趣味上演。割稻、打谷、运送、装粮,亲子协作……孩子们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走进稻田,体验农耕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丰收更是需要亲自品尝的。打黄元米果、做烫皮……割稻收获知辛苦,美食制作乐趣多,游客们在亲手制作体验中感知民俗文化,美食的味道也因此更为香醇。入夜,上堡的舌尖之旅亦不停歇。热闹的烧烤盛宴,配上上堡当地特色的薯巴酒、黄元米果、桂花酿等小吃,大口品尝丰收时节的秋日滋味……不少流连忘返的游客倾向于选择一间梯田间的特色民宿,夜观星海、朝赏日出,开启属于他们的上堡奇妙夜。
如今,当地还开发了油菜花海、舞春牛、手工非遗美食、音乐唱吧、田园风格民宿、田园吊桥、篱墙小屋、山顶太空舱、彩虹滑梯、露营基地等丰富的文旅体验项目,融合客家文化、阳明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响亮。
▲ 兴化垛田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垛田”使兴化成为“千岛之乡”
中国文化报驻江苏记者 王 炜
金秋时节,江苏泰州兴化垛田菊花竞相开放,一块块垛田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从空中俯瞰,宛如天然调色板,美不胜收。兴化垛田是一方“漂浮”在水上的土地,这些岛状的农田,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独特的自然地貌赋予了垛田别样的风光。春夏秋冬,四时变换,垛田以水为“布”,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兴化地势低洼,如同“锅底”。每到汛期,不少田地被冲、庄稼被毁,农民深受其害。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兴化先民探索建起了垛田种植系统。垛田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修建捍海堤。隋唐以后,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水流调控形成,为沿线广大地区提供了清水灌溉。宋范仲淹督修范公堤后,江淮交汇的清流环境使里下河地区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当地农民在早期形成的垛岸基础上积土垒垛,从而出现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垛田灌排系统开始形成。至清代,灌排工程趋于成熟,兴化垛田渐成规模。垛田种植模式沿用至今,这是我国湖荡沼泽带独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历代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为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分布在兴化湖荡区,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闸等,灌排工程管理,尤其是疏浚、护岸工程,具有自治、协同管理特点,独具特色,在国内外灌溉与排水工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代表性。去年10月6日,2022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成功入选。
“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兴化垛田区域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活动,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为了垦殖和抵御洪涝灾害,在湖荡沼泽之间,架木浮田、积土成丘、垒土成垛,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永平告诉记者,兴化垛田对研究我国水网地区的种植业历史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兴化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一件珍贵标本。2019年10月,兴化垛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在垛田街道东南部,核心保护区在杨家荡及芦洲之间,为典型的垛田风光。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风光如画,呈现出万垛耸立、河网密布、稻田棋布的景观。垛在水中,船行垛间,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兴化垛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故兴化有“千岛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以水为邻,以垛为家,在天与地、人与水的斗争的过程中,孕育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水乡垛田文化。
站在千垛景区的观光廊桥上,千亩垛田尽收眼底。这些垛田或方或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千姿百态。千垛景区负责人晏中和介绍,兴化垛田因沼泽而生,是里下河地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垛田春赏菜花秋赏菊,百姓还在垛上种植韭菜、芋头等农作物,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一亩地每年约有万元收成。这种耕作模式,扩大作物播种面积,也让当地居民鼓起了口袋。
兴化垛田人坚守农耕传统,并利用特色生态景观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等文旅活动,迄今已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每年春天,千垛景区四面环水的垛田上长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幅“油菜花开金满地”的壮阔美景,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而到秋季,在这千垛田间,菊叶纷飞,妍丽雍容,在重阳雨后,正值菊黄蟹肥时,看万花黄透,品水乡河蟹,真可谓美不胜收。借助生态旅游的东风,不少农民从事餐饮住宿服务,仅东旺村就有近百户居民开办民宿,最高的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
“去年,我市出台了《兴化市文物保护奖励办法(试行)》,完成了兴化垛田保护界桩、保护标志的制作安装工作,为珍贵的文化景观构建屏障。同时,进一步挖掘兴化垛田的历史文化内涵,梳理其价值体系内容。”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郭庆军表示,在文化遗产活态化利用上,坚持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全域旅游创建多方位深度融合,着力将兴化垛田打造成兴化文化旅游新亮点。
2023年2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千年灵渠更有灵气》、
《上堡上堡,高山梯田水淼淼》、
《“垛田”使兴化成为“千岛之乡”》
责编:陈晓悦
上一篇
急救万病回生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