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套圈、汉服体验……2月4日下午,常州地铁在文化宫站举办的“闹元宵”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驻足参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首个春节,久违的“年味”回来了。今年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出行游玩人数大幅增长。1月21日—27日,常州地铁共计开行列车3829列次,累计运营里程9.78万列公里,运行图兑现率100%,正点率100%。
100%背后是常州地铁十年发展与积淀。2012年5月,常州地铁第一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常州成为江苏省第4个获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2019年常州地铁1号线开通,2021年2号线开通,“双线”十字交叉形成骨干网络。2022年,常州地铁全力推进二期建设规划申报,深入推进轨道多网融合研究,为常州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实施“532”发展战略和“两湖”创新区建设提供现代化轨道交通支撑。
十年来,常州地铁始终坚持“百姓地铁 百年地铁”的建设理念,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常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云表示,面向未来,常州地铁将加快由“双线运营”向“网络化运营”进阶升级,加快由“交通出行方式”向“城市文化空间”进阶升级,加快由“传统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进阶升级,加快由“运营地铁”向“经营地铁”进阶升级,加快由“工作指令推动”向“企业文化引领”进阶升级,全力打造让市委市政府更放心、市民乘客更满意、员工更自豪的“双百”地铁。
百分百专业
建设百姓放心的地铁
除夕夜,城市地下20米灯火通明,工务探伤大部队正在对钢轨轨缝开展探伤作业;在丁堰车辆段,接触网维护员爬上离地20多米的高架段检查设备;工程车司机驾驶工程车辆运载工具和货物,穿梭于各个场段和正线里……他们彻夜坚守岗位,直到大年初一清晨6点电客车发往正线。
十年来,常州地铁以一流工程、一流企业、一流队伍,把“精、细、实、严”落实到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每个环节。2014年10月,常州地铁1号线开工。上海隧道院常州项目部设计人员童淇介绍:“常州地处长三角,土质相对松软、土壤水分较多,针对这种情况,地铁主体结构采取明挖法施工,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132个工程作战图和工作流程图见证了1号线建设的一千个日夜。2019年9月21日,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1小时贯穿南北”,常州乘坐着“红小梦”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一个细节调试百遍。常州地铁1号线运营初期,“停车冲击感强”是市民乘客反映较多的问题。常州地铁随即与新誉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成立专项小组,对空气制动系统响应时间、进站停车时制动级位、保持制动施加时机等涉及停车制动技术参数进行分析讨论。在近一年时间里,完成各类测试以及优化软件150余次,大幅改善了地铁列车停车制动体验。
2017年,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建设难度远超1号线。在盾构区间,存在下穿京杭运河等风险源;位于市中心的南大街站设有11个出入口,附属结构工程体量大、原有地下障碍物繁多、周边交通组织复杂;文化宫站是1、2号线换乘车站,施工时如何对1号线影响降到最低……在2号线施工过程中,全线施行站长负责制,通过强化现场管控,面对面沟通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矛盾。同时,利用BIM软件平台动态模拟提升工程质量和管理效率。
从施工建设到安全演练,常州地铁全方位、全天候、全场景构筑安全保障。目前,运营分公司已建立8支100多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2022年6月17日凌晨,“铁牛”综合保障突击队在地铁1号线南夏墅站开展正线列车脱轨救援演练。突击队员们将在实战中探索出的适用于有限空间的“一点顶升一点横移复轨法”和适用于长距离复轨的“两点顶升两点横移法”应用到此次救援演练之中,顺利完成复杂条件下的应急救援挑战。这一天也是常州地铁安全运营第1000天。
百分百创新
打造与时俱进的地铁
理念创新,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州地铁始终注重与城市发展的共融共生。地铁2号线“蓝精灵”建设时,以“城像水脉—运河文化”为主题,沿着运河设计线路,并打造怀德站、红梅站等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网红站点”。当前,常州正全力打造“两湖”创新区。宋晓云说:“常州的未来在哪里,地铁就开到哪里。”围绕“两湖”创新区建设,常州地铁组建“智囊团”,联合市发改委启动“常州轨道交通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利用)”课题研究。“在新一轮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更多考量城市功能和空间格局的优化完善,打造线上线下、地上地下的高品质地铁生活圈。”
技术创新,推动地铁加速前进。2022年9月28日,常州地铁1号线信号专业蓄电池在线监测与维护系统技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测试评审。其中,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蓄电池组中异常电池的筛选方法》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蓄电池在线维护过程中“测得出数据,查不出问题”的技术空白。项目负责人孙磊磊介绍:“此项技术历时两年,共经过15轮技术论证,启动了36次蓄电池均衡活化功能试验,进行了连续131天的24小时不间断在线监测测试,实现了蓄电池在线监测、活化、均衡维护的技术目标,为今后蓄电池智能运维方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成立创新工作室、组建项目研发团队,常州地铁在车辆油脂全寿命周期管理项目、维保配件国产化可行性、牵引控制系统(DCU)国产化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中取得初步成果。其中,牵引控制系统(DCU)国产化改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突破,单条线路列车仅DCU板卡就可节省400万元。截至目前,常州地铁1、2号线上“诞生”了20多项科研项目、14项国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8篇科技论文、6套指南指导手册、10多项科技奖。
运营创新,百姓需求就是“创新风口”。2022年7月23日,常州地铁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启动人脸识别的地铁。常州智慧地铁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杨振说:“我们最大的特色是支持二维码跟人脸的混用,不会重叠收费。”进入“互联互通地铁智慧圈”时代,常州地铁APP注册量突破210万人次,实现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共计11个地铁城市刷码互通,先后建立了市内“地铁+单车”“地上+地下”多网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推出“常享碳”板块,在国内首批启动个人碳普惠账户,实现了居民低碳生活场景的有效度量和激励。
百分百热爱
成就“圈粉无数”的地铁
一座城市需要怎样的地铁?常州地铁这样“作答”——
常州地铁集团党委始终将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围绕“双百先锋”党建主品牌,形成五星智汇先锋、创新担当先锋、学习增效先锋、连心廉建先锋等富有特色的1+N品牌矩阵,为新线开通、服务提升、降本增效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州地铁自开通以来,运营时间由最初的15小时20分钟延长至16小时,高峰行车间隔由原来的8分钟缩短至6分钟。运输分析工程师姜达伟说:“我们采集研究了客流数据、分析市民出行规律,特别考虑学生的出行需要,多次对运行图进行调整。”即使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候,常州地铁也没有停运一天。
每到夏天,车厢温度一直是乘客反映的焦点问题。2021年9月13日,“同车不同温”的列车空调分区温控服务在常州地铁1、2号线同步上线,“两端舒适、中间清凉”被乘客称为“知冷暖”牌地铁。除此之外,常州地铁还增设“纳凉驿站”,让环卫工人、室外工作者“渴了有水喝,热了能乘凉”;升级便民举措,上线常州地铁APP拾遗物品功能;在文化宫站增设“彩虹爱心便签”,详细记录热门地点的地铁出行线路指引;在奥体中心站、丁堰站增设“爱心护学岗”,实现校园—地铁“无缝对接”……不断“上新”的服务背后是常州地铁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奉献。三年多来,常州地铁1、2号线总共收到942封感谢信和5300个表扬电话,整体运营服务品质得到广大市民乘客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多彩活动丰富市民出行体验。结合节假日,常州地铁推出“绿色出行优惠乘车”“半价乘地铁 低碳迎国庆”“世界无车日”等系列惠民活动,积极推广地铁出行,覆盖10余万人次。在文化宫站“闹元宵”活动现场,地铁“斜杠青年”展示各种才艺,“带热”活动氛围。“95后”日检员黄国轩的工作时间通常为晚上。他放弃下午休息时间,主动报名到现场演唱:“我们都很乐意参与集团组织的公益活动,希望给乘客带去有趣的出行体验。”
文创产品助力城市形象“出圈”。2018—2022年,常州地铁共发行13套纪念票卡,《运河盛乾图》《江南风情》《穿越千年》展现了常州老城厢地区的发展变迁。《因运而生》纪念票卡是常州地铁与运河沿线其他7座地铁城市(北京、天津、徐州、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共同策划联合发行的大运河主题地铁纪念票卡,获2021年度常州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成果奖。以常州地铁1、2号线列车为原型微缩(1:100)发行“红小梦”和“蓝精灵”列车拼装积木,组成红蓝“CP”,推出“永恒铅笔”文创盲盒,受到乘客喜爱。
为城市、为百姓带来更多机遇与更美未来。“十四五”期间,常州地铁集团将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和“532”发展战略,建设更高水平“百姓地铁 百年地铁”,全力让常州地铁从“有”到“优”,推动轨道上的新常州跑出“加速度”。
沈琳 张宇熠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