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养脾胃,养生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其精髓所在。面对其内涵深厚的理论体系,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临床实践中何谓“整体观念”,如何“辨证论治”,如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异病同治”,如何做到以万变应不变的“同病异治”,如何建立最接近临床实际的中医思维方式,如何认识和掌握“证”的实质?这些问题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中医药教育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脾胃是个加工厂,也是补给后勤站。脾胃是人体的储藏库。众所皆知,人体精气血津液的产生,是直接源于饮食物的,而作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灵枢•》:“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在消化食物的同时,它们还将饮食中的精气、津液上输于肺,然后再输布于其他脏腑以化生血气。因此脾胃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的运化造血功能受到阻碍,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可出现胃气虚弱,传送无力,致饮食停滞胃中,产生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等症;或者胃气不降,甚则上逆,产生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症。

中医,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养脾胃,养生

中医,养脾胃,养生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 胃气强的人则精气充,形神俱旺,目光精采,虽有病多为轻浅,预后亦佳;胃气衰的人则精气虚,胃气不足,则胃不能纳,脾不能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继则气血化生无源,形体消瘦,脏腑皆衰,体弱神疲,目无神采,有病多重。正气不足,易感邪而生病,《王旭高医案》。

中医,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养脾胃,养生

中医,养脾胃,养生

脾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脾胃

你吃了吗?这是国人口中较为常用的一句问候语,最初,反映的是人们在历经艰难岁月时相互之间一种实实在在的关切,而进一步讲,则可以看作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相互提醒,为什么这么说呢?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

中医,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养脾胃,养生

健脾益胃

中医,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中医,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养脾胃,养生

中医,养脾胃,养生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胃气的盛衰是长寿的根本。中医认为“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人是以胃气为本的,只有胃气充足,人体各个部位才能得到充足的给养,才能进行正常的运作,才能保证身体的平衡,从而确保身心无恙,健康长寿。而一旦脾胃损伤,身体的营养供应得不到满足,脾胃调摄机制混乱,将导致胃气的不足,各种病症,疑难杂症将会随之而来。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