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朱继红:急诊人的分享、传承与思考

朱继红:急诊人的分享、传承与思考

“兄弟医院急诊病例研讨会”在您的发起和倡导下,在各家医院精诚合作和积极参与下,已经坚持了近10年,最近又成功举办了第五十七届病例研讨会。您可以介绍一下做这个研讨会的初心吗?

朱继红教授:“兄弟医院急诊病例研讨会”是从2011年的11月2日正式开始举办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急诊科不同于专科,它是一个面非常广的学科,无论遇到什么患者,只要是符合急诊条件的我们都需要进行诊治,这就要求急诊医生有更广的知识面。知识面怎么才能够快速扩展呢?靠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所见,很难在有限的时间达到这个目的。第二,急诊医生面临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疾病,并且多是急危重症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所以就要求急诊医生能够应对突发的或者是疑难的疾病,而他们在繁杂的知识海洋里可能无从下手,甚至都不知道该看哪本书。第三,临床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急诊医生的学习效率。临床案例教学有吸引力,让人身临其境。只看书本学习,不会有这么好的记忆。第四,我们的口号就是,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把一个人的教训变成大家的经验。所以就举办了“兄弟医院急诊病例研讨会”,得到了各家医院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是认可。10年来,虽然说有很多辛苦,但是现在看到大家这么积极踊跃参加研讨会,还是感到很欣慰的。您对“兄弟医院急诊病例研讨会”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朱继红教授:“兄弟医院急诊病例研讨会”刚开始是急诊科小范围的讨论病例,到现在发展为真正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我们会根据筛选出来的病例,邀请相关专科的专家参与病例讨论,有时一个病人甚至可以请到六七个专家,包括内、外、妇、儿等。通常专科专家们三言两语就能把急诊医生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剖析清楚,极大地提高了急诊医生对疾病的诊疗水平。“兄弟医院急诊病例研讨会”筛选病例的标准是什么?

朱继红教授:第一,选择有故事、有收获的病例。这种收获可以是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也可以是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第二,也会选一些简单、常见的病例,包括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但这时候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规范,讲对指南的依从性,因为急诊科指南千千万,我们希望已经明确诊断的病人,在急诊得到等同于专科的治疗。第三,就是猎奇,比如比较少见的疟疾、恙虫病、登革热、出血热等,这种在本区域不常见的疾病。但是现在交通发达,人员交流密切,一些区域性疾病,急诊医生也要了解,只要记住一个要点,遇到时能反应出来一个病名,都很牛。第四,是强调急诊和专科的不同,包括诊断思路、诊断方法、诊断步骤的不同。专科的诊断标准是很严格的,但是病人发病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可能与教科书中的描述并不完全相符。尤其是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医疗条件也改善了,病人发病第一天就来医院了,并不符合标准诊断,但是如果在第一天、第二天或者第七天诊断了,总比第十天第三十天诊断,治疗起来要好得多。另外,由于及时得到干预,病人的病情也会与自然病程不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殊科室,多数患者病情复杂且不断变化,医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救治方案,所以急诊医师更需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您作为急诊界前辈,对刚加入急诊科大家庭的后浪们有什么建议吗?

朱继红教授:第一,急诊和专科比起来,工作强度更大,夜班多,节假日值班也多,所以对医生体力方面要求比较高。第二,急诊医生不仅需要抢救病人的生命,还要更多地兼顾家属的情绪。急诊医生常常面临工作的压力,精神的压力,以及经济方面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急诊医生难以产生专业的归属感。急诊是一个新成立的学科,看起来好像无所不包,但涉及的疾病很难说哪一个方向是急诊的。很多情况下,急诊只是诊疗流程上的一部分,病人转到专科后,急诊医生并不清楚后续的诊疗过程和结果,这对急诊医生的诊疗水平提高也是一个障碍。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举办病例讨论会对追踪随访患者也是一个促进。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急诊科乃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主要形式,您作为急诊科主任,能否总结一下您所在医院,对于急诊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了哪些实践与探索?

朱继红教授:现在主要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入门”,参加规培的医生很多,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医院规培医生会出现聚集,也有些医院可能会断档。第二个是“出门”,现在有的医院是“入门严,出门严”,有的医院是“入门松,出门严”,整个管理过程还是比较长,对需要掌握和学会的知识技能进行严格要求。急诊科反映整个医院的水平,是医院整体实力的一个体现。三甲医院的急诊医生要判断诊疗方向,后续治疗交给专科医生。而二级医院专科配备不齐,急诊医生承担治疗工作。实质上二级医院的急诊科对急诊医生要求反而是更高的,在美国也一样。第三是知识储备,其实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重点的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而思维方法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技能是硬的,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血气、超声,这些技能是必须要学会的。另外,还要懂得沟通,随机应变。我国基层医院急诊专业发展相比较于其他临床专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置短缺,结构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您可以对基层医院如何建设和发展急诊科给出一些建议吗?

朱继红教授:首先,基层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概念。比如同样是二级医院,中心城市的二级医院和一些县医院,从规模到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县域的中心医院可能要强于中心城市的二级医院,因为它往往服务更多的人口,规模更大。经济发展不同,苏南、浙北的县医院,硬件更好,规模更大。第二,我特别希望急诊科的布局是有计划的,而不是要求只要是医院就必须有急诊科,因为真正的急诊是要救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急危重症病人是需要能力的,没有达到这种能力的医院,可以设一个院内的抢救队。第三,急诊科是要分级别的。什么样的急诊科干什么样的事,具备了相应的配置和能力,才能接诊相关疾病的患者。第四是体系,不要把急诊科仅仅当做急诊科,更应该关注急救体系,至少是三位一体或者是四位一体的,包括院前的反应及救治能力、转运能力、急诊科的能力和专科或ICU的能力,这应该是一个体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