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说“金头奴”即指东北少数民族的小厮或士兵,其中的一个举证就是出自《唐书·李匡威传》中的称李匡威为“金头王”。我们今天就来考察一下这个“金头王”的成色。

金头王李匡威

史载,李匡威为范阳人(今北京),其父为卢龙节度使李全忠,公元886年李全忠去世,李匡威承袭了父亲的职位。卢龙节度使是河北三镇之一。包括幽州、蓟州等九州之地。被人称为金头王。至于金头王之出典,我们来看一下原典记载:

其一、《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载:

李全忠,范阳人。仕为棣州司马。有芦生其室,一尺三节,怪之,以问别驾张建,建曰:“芦,茅类,生于泽,公茅土兆也。传节者其三世乎?”罢归,事可举为牙将。可举死,众推为留后。光启元年,拜节度使,未几卒。

子匡威嗣,领留后,进为使。性豪爽,恃燕、蓟劲兵处,轩然有雄天下意。与赫连鐸共攻太原,争云、代。李克用使安金俊攻鐸,匡威救鐸,战蔚州,射金俊杀之,乃共表请讨沙陀,而硃全忠亦上言愿协力,故张浚因请用兵矣。浚败,克用攻云州,以骑将薛阿檀为前锋,设伏河上。鐸以精骑追阿檀,抵河而伏起,乃大败,禽其将贾塞儿,遂围云州,堑而守,分兵出井陉,屯常山,大掠深、赵。匡威以步骑万馀援王镕,克用还,因急攻鐸。会食尽,鐸弃州奔匡威。克用取云州,表石善友为刺史。鐸本吐谷浑部酋也,开成中,其父率种人三千帐自归,守云州十五年。至是,失其地。

景福初,镕诱太原将李存孝降之,克用怒,伐镕。镕来求救,匡威遣将赴之,克用去。明年,兵复出井陉,匡威自将援镕,将行,置酒大会。其弟兵马留后、检校司徒匡筹妻张,国艳,匡威酒酣,报之,弟怒,匡威军次博野,乃据城自为留后。天子即授检校太保,为节度使。匡威麾下多去,屏营无所归,留深州,遣其属李抱贞上书愿入朝。时京师数寇难,人人危惧,传言金头王且来,皆亡窜山谷。抱贞还,而镕已迎馆于镇。匡威引抱贞登城西大悲浮屠,顾望流涕,美其山川,乃共图镕。阳为镕缮甲,治城堑,施授方略,阴施予,以倾士心。镇军忠于王氏,皆恶之。匡威亲忌日,镕过慰。匡威士衷甲劫镕入牙城,战不胜,镇人斩匡威以徇。匡筹表诉诸朝,檄暴镕罪,攻乐寿、武强以报。

始,匡筹之夺也,燕人不以为义。刘仁恭出奔太原,克用倚其谋,下武、妫二州,败匡筹于居庸关。李存审与战,匡筹又败,挈其族奔京师,次景城,沧州节度使卢彦威杀之,掠入车马僮妓。妻方乳,不能进,仁恭获之,纳于克用为嬖夫人。始,匡威见逐,叹曰:“兄失弟得,皆吾之宗,无所悔,然其材恐不足以守。”果亡,而幽州地归克用,以仁恭为帅。

其二、同样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是:

李匡威之救出熔也,将发幽州,家人会别,弟匡筹之妻美,匡威醉而淫之。二月,匡威自镇州还,至博野,匡筹据军府自称留后,以符追行营兵。匡威众溃归,但与亲近留深州,进退无所之,遣判官李抱真入奏,请归京师。京师屡更大乱,闻匡威来,坊市大恐,曰:“金头王来图社稷。”士民或窜匿山谷。王熔德其以已故致失地,迎归镇州,为筑第,父事之。

其三、同样的事情,《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则云:

李可举,本回鹘阿布思之族也。张仲武破回鹘,可举父茂勋与本部侯王降焉。茂勋善骑射,性沉毅,仲武器之。常遣拓边,以功封郡王,赐姓名。

时可举遣将李全忠攻易州。有次将刘仁恭者,多权数;攻之弥月不下,乃穴地道以入。其城既下,易州士卒稍骄。王处存引轻军三千,以羊皮蒙之,夜伏于城外,仍别于间道以骑士伺之。燕军望见,谓之群羊,争趋焉。处存乘其无部伍,一击大败之,寻复其城。全忠遁归,惧可举罪之,收其余众,反攻幽州。可举危急,收集其族,登楼自燔而死。

匡威弟匡筹,妻张氏有国色。师将发,家人会别,匡威酒酣,留张氏报之。匡筹私怀忿怒,匡威军至博野,匡筹乃据城自为节度。匡威部下闻之,亡归者半。匡威退无归路,将入觐京师。时匡威留于深州,遣判官李抱贞奉章以闻。属京师大乱之后,闻匡威来朝,市人震恐,咸曰“金头王来谋社稷”,士庶有亡窜山谷者。匡威其实不行,欲图镇州,示无留意。熔以匡威再来援己,致其失师,遣使迎归府第,父事之。匡威为镕城郛缮甲,指陈方略,视镕如子。每阴谋骤施,以悦人心。镇之三军,素忠于王氏,恶其所为。会镕过匡威第慰忌辰,匡威缟衣裹甲,伏兵劫镕入牙城。镕兵逆战,燔东偏门,军士呼噪登屋,矢下如雨。镕仆墨君和乱中扶镕登屋免难,而斩匡威以徇。

其四、《太平广记 · 卷一百三十八·征应四》李全忠条

唐乾符末,范阳人李全忠,少通《春秋》,好鬼谷子之学。曾为棣州司马,忽有芦一枝,生于所居之室,盈尺三节焉。心以为异,告于别驾张建章。建章博古之士也,乃曰:“昔蒲洪以池中蒲生九节为瑞,乃姓蒲,后子孙昌盛。芦苇也,合生陂泽间,而生于室,非其常矣,君后必有分茅之贵。三节者,传节钺三人,公其志之。”全忠后事李可举,为戎校,诸将逐可举而立全忠,累加至检校太尉,临戎甚有威政。全忠死,子匡威,为三军所逐。弟匡俦,挈家赴阙,至沧州景城,为卢彦盛所害。先是匡威少年好勇,不拘小节,以饮博为事。曾一日与诸游侠辈钓于桑乾赤栏桥之侧,自以酒酹曰:“吾若有幽州节制分,则获大鱼。”果钓得鱼长三尺,人甚异焉。(出《北梦琐言》)

其五、《北梦琐言》记载:

唐乾符末,范阳人李全忠少通《春秋》,好鬼谷子之学,曾为棣州司马,忽有芦一枝生于所居之室,盈尺,三节焉。心以为异,以告别驾张建章。建章积书千卷,博古之士也,乃曰:“昔者蒲洪以池中蒲生九节为瑞,乃姓蒲后子孙昌盛。芦者茅也,合生陂泽之间,而生于室,非其常也。君后必有分茅之贵。三节者,传节钺三人,公可志之。”全忠后事李可举为戎校,诸将逐可举而立全忠,累加至检校太尉,临戎甚有威政。全忠死,子匡威嗣。匡威为三军所逐,弟匡俦为太原所攻,挈家赴阙,至沧州景城为卢彦威所害。先是,匡威少年好勇,不拘小节,自布素中以饮博为事,渔阳士子多忌之。曾一日,与诸游侠辈钓于桑干赤栏桥之侧,自以酒祷曰:“吾若有幽州节制分,则获一大鱼。”果钓得鱼,长三尺,人甚异焉。

有马郁者,少负文艺。匡威曾问其年,郁曰:“弱冠后两周星。”傲形于色。后匡威继父为侯,首召马郁问曰:“子今弱冠后几周星岁”郁但顿颡谢罪。匡威曰:“好子之事,吾平生所爱也,何惧之有”因署以府职。其阔达多如此类,故人多附之。葆光子尝见范阳熟人说李匡俦妻张氏国色也,其兄匡威为帅,强淫之。匡俦按剑而俟,夜深,妻回,出步辇,为其夫杀之。匡威羞见其弟及将校。或言欲将兵救援镇州,既出城,三军立匡俦为帅,匡威遂称欲归朝觐,行次常山,又有劫质王之事。匡俦移牒王,往复指陈,终不及淫秽之事,讳国恶也。

可见,李匡威在当时之京师以及社会上,普遍被称为“金头王”。那么,李匡威为什么被称为金头王呢?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滴水泉供图

通过对史料的罗列,我们可以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李匡威的父亲是李全忠,上述罗列之史书文本上没有标明他们父子的族别,也就是没有强调李氏父子族别的特殊性。李全忠开始的时候,是作为州司马的职位,后来事李可举为牙将,在李可举死后,众人推为留守。后拜节度使。也就是说,至少在众将心中,李可举死了之后,大家心目中合适的人选,就是李全忠。这是说的能力。之后,李全忠死,李匡威继任。这在晚唐的时候,父亲一死,儿子被推戴为留守,再转正为节度使,是一种藩镇惯例。所以,李匡威本身没有特别的民族色彩,至少史书文本中没有记载,所以他的被大家称为金头王,很可能是因为成为了幽州之主,从而沿袭获得的金头王之称。

第二、幽州之主之所以可能被称为金头王,一种可能性,是因为李匡威父子的前任李茂勋、李可举父子的缘故,因为史书中记载得很明白,他们都是回鹘阿布思之族,因战功被封郡王,而被赐李姓。阿布思其实是铁勒九姓的同罗一支,乃天下精骑,后被安禄山受降,所以禄山骑兵天下无敌。那么,既然李茂勋、李可举父子是回鹘人,他们是否就是黄头回纥呢?

回纥汗国崩溃之后,除了西迁的高昌回纥、甘州回纥之外,还有南迁的约十万之众。其中李茂勋、李可举父子的部众就属于南迁之部,他们南下之后,隶属幽州节度使张仲武。

而西迁的甘州回纥在崩溃之后几十年后,在北宋元丰四年,史书上才出现一个叫做“黄头回纥”的部落,史学界不少人认为黄头回纥就是甘州回纥中退守沙州的余部,但是对此学术界也有争议,因为当时黄头回纥活动于塔里木盆地南到阿尔金山北麓一带,同时其成分也很复杂,除了回纥部众,还有拔悉密、突骑施(其中有黄头突厥)、黠戛斯等部。所以马长寿认为黄头回纥更可能是高昌回纥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就算回纥中确有黄头的存在,也未必是李茂勋、李可举父子所率的南迁之众,那么,假如当时的人们由于外观的特点去称呼盘踞幽州的李茂勋、李可举父子为金头王,也是大概率地因为李氏父子率领的回纥军中大致存在黄头的特别视觉要素,从而这样一种异样的、特别能表现其为少数民族军团的特点被大家加以捕捉、放大和提炼,从而成为李氏回纥军的一个整体的诨号了。并且,由于本人未必是回纥人的李匡威,一旦继承了幽州的军队遗产,而成为回纥军团的领导,所以代表回纥军团领导称号的金头王一词,也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了继任者李匡威父子的称号了。这是一种可能性。

自然,你大可发挥想象,去猜测,李全忠可能是李可举的养子,晚唐五代北族统帅都喜欢豢养假子,结以恩义,成为护卫,而一旦成为义子,也就多改成同姓,同样,你也可以去猜测,或者李全忠父子就是跟随李可举内迁的回纥人,只是史书中没有提及而已。或者,你还可以去猜测,李全忠虽然未必是回纥,但可能是其他少数民族,他的李姓可能是唐廷赐给的,因为这类的名字,太像是朝廷赐给少数民族酋长的了。但是,这些都只是可能性,也都只茶余饭后的猜想而已。

第三、黄头一词,可能是黄帽黄巾。

唐代《昭君变文》其二有云:

单于见明妃不乐。唯传一箭,号令□军。且有赤狄白狄,黄头紫头,知策明妃,皆来庆贺。须命缧●拓驼,菆菆作舞,仓牛乱歌。百姓知单于意,单于识百姓心。良日可惜,吉日难逢。遂拜昭君为烟脂皇后。

在这里,黄头紫头,与赤狄白狄并列,都是用以说明族别的。黄头你还可以说,是因为头发颜色的确为黄,但是紫头,你就不好比附发色了。所以这里的紫头也好,黄头也罢,都应该说的是部族的名称。而之所以该部得名黄头、紫头,都并非头发的颜色,而很可能是其他文化因素。所以著名敦煌学家项楚在作注时就认为,黄头紫头就是指的突骑施的黄姓、黑姓。之前我们也说过,突骑施的黄姓被称为黄头突厥,所以由此,连黄头突厥中的黄头,也未必是指的黄色头发了。

同时,日本学者佐口透将黄头解释为黄帽、黄巾的装束。中国学者钟焓也认为,非但黄头突厥应该解释为黄帽部众,连黄头室韦,黄头女真也应做如是观。在《新唐书.黄巢传》中,就描述了官军头束白巾、黄巢军头束红巾的细节,也描述了黄巢军队披发的状态。这就有意思了,是说,黄头的称呼,可能并非全是指的头发,而是,如果你头上戴了黄帽,黄巾,同样可以称为黄头无疑。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福德长寿本命星官花钱 叶迎君藏品

关于黄头军

与幽州金头王李匡威同时期的唐末历史上,史书记载了多次黄头军的史料。比如,《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七云:“忠武戍卒服短后褐,以黄冒首,南方号‘黄头军’,天下锐卒也。”这是说的忠武黄头军;李承勋为岭南节度使,宋涯为容州刺使、容管经略招讨处置使,二人曾经令士卒效法忠武黄头军之装束。这是说的岭南黄头军、容州黄头军。既然忠武黄头军明显的就是以黄帽首,是戴的黄帽,黄巾,岭南黄头军、容州黄头军模仿的又是忠武黄头军,可见岭南黄头军、容州黄头军的称呼也是由于黄帽黄巾。

《新唐书》卷二百八云:“初,成都募陈许兵三千,服黄帽,名‘黄头军’,以捍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亦云:“(崔安潜)以蜀兵怯弱,奏遣大将赍牒诣陈、许诸州募壮士,与蜀人相杂,训练用之,得三千人,分为三军,亦戴黄帽,号黄头军。……蜀兵由是浸强。”这是说的西川黄头军,而西川黄头军的得名也是同样因为“服黄帽”“戴黄帽”。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八记载:“初,(杨)行密有锐士五千,衣以黑缯黑甲,号‘黑云都’。又并盱眙、曲溪二屯,籍其士为‘黄头军’,以李神福为左右黄头都尉,兵锐甚。”这是说的淮南黄头军;

《旧五代史》卷九十一云:“既而梁将葛从周拔刑、铭,唐武皇挥兵南下,筑垒于青山口。(李)周向背莫决,因思卢岳之言,乃投青山寨将张污落,武皇赏之,被万胜黄头军使。”这是说的万胜黄头军。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已故收藏家木鱼旧藏

综上所述,在唐末史料中,黄头军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与称号,获得黄头军的部队往往勇猛善战,而其得名又是因为头戴黄帽,头裹黄巾。而不是因为黄头发。黄头军的称呼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一种广泛共识。

从这个角度,幽州李匡威的被人喊为金头王,也完全可能就是因为他的手下存在着黄头军,所以作为黄头军首脑的李匡威,自然可以被称为金头(黄头)王了。黄头军在这里的含义,就跟黄巾军、红巾军、蓝帽回回的用词特点一样了,比如水浒中的强人,都头戴红巾,少华山的强人下山抢亲的时候,都是头戴红巾:

红旗闪闪,赤帜翩翩。小喽啰乱搠叉枪,莽撞汉齐担刀斧。头巾歪整,浑如三月桃花;衲袄紧拴,却似九秋落叶。个个圆睁横死眼,人人辄起夜叉心。

那少华山陈达,引了人马,飞奔到山坡下,便将小喽啰摆开。史进看时,见陈达头戴干红凹面巾,身披裹金生铁甲,上穿一领红衲袄,脚穿一对吊墩靴,腰系七尺攒线搭膊,坐骑一匹高头白马,手中横着丈八点钢矛。小喽啰两势下呐喊,二员将就马上相见。

李逵上山之后,也是头戴茜红巾,所以水浒中社会上的人都把强人称为红头子,宋江施计扮演秦明去青州“假扮红头子杀人放火”。可见,头裹红巾可以叫做红头子,那么现在头裹黄巾,自然也就可以去叫做黄头军,黄头军的领导,自然就可以是金头王了。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曰记载了一条十分要紧的史料:“初,忠武精兵皆以黄冒首,号黄头军。(大中十二年七月)李承勋以百人定岭南,宋涯使麾下效其服装,亦定容州。安南有恶民,屡为乱,闻之,惊曰:‘黄头军来袭我矣!’”

安南的恶民,一听见头戴黄帽、号称黄头军的忠武军即将来临,纷纷惊恐地说:“黄头军来袭我矣!”,这跟《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所载京师一听说李匡威要率军前来,就马上“人人危惧,传言金头王且来,皆亡窜山谷”、跟《资治通鉴》记载京师“闻匡威来,坊市大恐,曰:“金头王来图社稷。”士民或窜匿山谷”、跟《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则载京师“闻匡威来朝,市人震恐,咸曰“金头王来谋社稷”,士庶有亡窜山谷者,完全同构,逻辑一致。

在上述文本叙事中,大家一听说金头王,黄头军要来,第一反应就是惊恐,躲避,可见就是因为黄头军与金头王的勇悍乃至残暴。而黄头军的由来就是明确由戴黄帽束黄巾而致。而金头王在语意上就等于说是黄头军、金头军的首领无疑。所以,李匡威的金头王,未必是因为族别,而很可能是因为所率军队的黄帽装扮与所代表的精锐部队的黄头军称号。但是史书中并没有去明说,幽州李匡威的部队名称是黄头军,所以这也只是另一种可能。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已故收藏家木鱼旧藏

第四、金头王的金,可能是抽象的美称

金头、黄头,既可能是发色所指称的族别要素,也可能是黄头装束所代表的特种部队的象征,但是也有其他的可能,比如,假设李匡威真的是改了姓,而本来不姓李,而姓比如刘的时候,他也可以叫做金头王,因为刘姓就是金头。比如《乾坤万年歌》中说”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其中的”卯坐金头带直刀”是指刘的繁体字“劉”。

另外,李匡威身处幽州,称金头王,而《新唐书 》卷一 一《李多柞传》亦载“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八记载:“初,(杨)行密有锐士五千,衣以黑缯黑甲,号‘黑云都’。又并盱眙、曲溪二屯,籍其士为‘黄头军’,以李神福为左右黄头都尉,兵锐甚。”大家看,这个黄头都督、黄头都尉,在称谓的结构上,与金头王是完全对榫的。黄即是金,黄头就是金头,而所谓的王,就算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准确的描述,因为李匡威并没有被封王,他只是一个诸侯。被大家视同为诸侯王而已,就像元杂剧中将汉末荆州的刺史刘表去称为“荆王”一样,因为他是拥兵自立的诸侯,其实就是独立的区域王了,大家心照不宣。所以金头王与黄头都督可以并行,无非一个是爵位,一个是官职,在北族诸如匈奴突厥的归义部族中,很多领民酋长,既是北族的王,统领着自己的部众,同时又是行政上的大当户、大都尉,非常常见,同时一旦归化,也被中原朝廷羁縻为都督、都尉,也很正常。

这里要说到一个人,那就是金兀术,兀术本名完颜宗弼,金太祖阿骨打庶子,母元妃乌古论氏,在兄弟16人中排行老四,中原俗称四太子。据介绍,其女真名兀术、乌珠、乌主、斡啜等皆为女真文ud u一字的不同译音,汉义为头。金代有曷懒乌主猛安印,曷懒乌主即 曷懒兀主。

《金史》中在金兀术的介绍中,还特地补充了一句:“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术,亦作斡出,或作晃斡出,太祖第四子也。“金兀术也叫晃斡出,这个神助攻,让我们产生了有趣的联想,原来所谓的金,未必是大家理解的以国为氏,而完全可能就是一种名号之前的修饰美词,在这里,既然兀术与斡出同义,所以金与晃也应该是一事,所以,在这里,晃只是采用了读音,是由黄而来,而黄就是由金而来,所以晃斡出就是黄兀术,也就是金兀术。

这种一字两意、既表音又表意的特点,在契丹小字中也很常见,契丹语中,黄与金都是女古,《辽史·国语解》:“女古,金也。”;《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记载:“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或曰与库莫奚同类而异种。其居曰袅罗个没里。没里者,河也。是谓黄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之故地,故又以为鲜卑之遗种。”《契丹国志·初兴本末》记载:“契丹之始也,中国简典所不载。……本其风物,地有二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猥思没里者,是其一也,其源出自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也。曰袅罗箇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又其一也,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

可见,契丹语中的女古,也写做袅罗个,本意是金,但是以女古命名的河,也叫潢河、黄水。这条河在蒙语中叫西拉沐伦,也就是黄河的意思。所以在契丹语中,金也可以通黄。契丹小字中的“山”字,根据具体情况,既可以表示黄,也可以表示金。这跟金兀术也叫晃斡出的逻辑是一样的。

此其一。

兀术有头的含义,锡伯语中有乌珠牛录一词,意思是一乡,这是察布查尔县原锡伯军营的编号成为地名的例子,而其他的比如依拉齐牛录,意思就是三乡。头也可以延伸为首领、首脑、元首。比如西夏开国君主元昊的自称兀卒,《西夏书事》云“元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上独垂红结绶,表异蕃众,复以李赵赐姓不足重,自号嵬名氏,称吾祖。吾祖,华言可汗也!于是属族悉改嵬名”。吾祖,兀卒,乌珠,都是一词不同的音转。在西汉末年,匈奴单于中,就有叫做乌珠留若鞮单于的,由于若鞮按照史书的记载是汉语“孝”的意思,也是呼韩邪单于率部南归之后,其单于名号有别于北匈奴单于名号的特殊序列标注,所以乌珠留若鞮单于也往往简称为乌珠留单于。

所以,所谓的金兀术,既然兀术的含义就是头,金兀术其实也就是金头,金兀术也就是金头王,黄头都督,黄头元帅。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金头王、金头都督、也许就是说的金首领。那么这个金,又是什么意思呢?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关于金头王的金头问题

已故收藏家木鱼旧藏

既然金兀术也叫晃斡出,金在这里与黄进行了转化,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这里的金,这里的黄,其实完全可能就是一种职务之前的修饰名号,同类的,比如,皇太极,皇在这里既是神圣的含义,也同时可以用黄的读音来表达,所以皇太极,其实也就是晃太极、黄太极、金太极。因为太极本身就是台吉的音转,而台吉又源自于中原的太子一词。由此可见,满清的皇太极,其实就是说的黄太子,黄通金,所以也就是金太子,明代的文献中,往往把皇太极写作黄台吉,而金兀术本身不仅叫晃斡出,黄首领,金首领,他自己也叫四太子,其实就好比是四台吉,四太极。

皇太极不仅在史书上又称黄台吉,也称洪太主,早期多以蒙古语封号音译的”弘他时“相称,其实更加说明,洪—弘、黄—皇,无非是读音上的通转,一说还有把黄台吉称为红台吉的,既是黄,也是红,可见黄在这里并非是表示颜色了。明代右翼蒙古有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黄台吉、珲台吉、洪台吉、鸿台吉在史书中频频出现,其实都是一音之转。这是说的读音上的通转。

而金对于黄,则是含义上的通转。比如,明代的时候,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也有叫辛爱黄台吉的,汉籍简称黄台吉;除了黄台吉,还有金台吉(叶赫那拉·金台吉,又译“金台石”、“锦台什”,末代叶赫贝勒。为建州努尔哈赤攻灭),与金兀术的称呼同构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昊正式称帝前“自称兀卒已数年。兀卒者,华言青天子也,谓中国为黄天子”。这个记载十分有意思。他说明,西夏元昊的自称兀卒的含义,是青天子,假设放在突厥语中,青色大致是Koko,与上天神圣相关,而这里所谓的中国是黄天子,这个黄,其实也就是金,这时候,也就是金首脑的含义。

那么,在这样一种词语结构中,与黄、洪、珲、皇同构、而与黄同音的金,又是什么含义呢?《辽史·营卫志上》说得分明:“ 女古斡鲁朵 , 圣宗置。是为兴圣宫 。金曰‘女古’。”可见,既然女古斡鲁朵就翻译为兴圣宫,女古就是金,所以,金至少在中古北族语汇中,或有兴圣之意。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中,金头王本身就可以是一种金(黄)首领的美称。而宋元时期,也出现了若干的金头将军。比如后晋与契丹作战时就有“金头上将”,《旧五代史》·晋书八 少帝纪二记载:

壬戌,杨光远率兵围棣州,刺史李琼以州兵击之,弃营而遁。冀州奏,败贼军于城下,见舁棺者,讯其降者,曰“戚城之战,上将金头王中流矢而死,此其榇也。”

而在评书《呼家将》中,在银鞍殿拜见北国总盟主火葫芦王的国王中,不仅有下承国的银头王耶律肖银,也有上承国的金头王耶律肖金,这自然是演义,但是也表现了某种认知。

有关于金头奴的文化探索,我们以后有空继续探索。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感谢玄商拍卖资料支持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