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3岁了,自从上幼儿园后经常感冒,昨天又突然发烧了,作为临床药师,做好儿子的药学监护,给予合理用药也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坚守退热原则,物理降温为先
迅速给儿子洗漱完毕后,量了一下体温,腋温37.8℃,终于从昨晚的39.3℃降下来了,低于38.5℃我就稍微放心了。昨晚刚发烧的时候约38.3℃,一直坚持着没有给药退热,坚守着“腋温低于38.5℃,物理降温;腋温38.5℃以上,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降温同时勿忘补水”的原则,而我通常也是这么给患儿家属做用药教育的。
儿童常用的退热药,不管是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还是美林(布洛芬混悬液),它们虽然能迅速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是也可能带来不少的不良反应,比如: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血小板减少等。
而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与治疗量和疗程成正比的,所以为了孩子好,坚守原则吧,能不用就不用,坚守住物理降温这第一道防线。作为临床药师和家长的统一体,原则与怜惜在内心里打了一架,最后理性战胜了感性,开始了物理降温。
我一般习惯就是在他额头敷上冰贴,并鼓励孩子多喝水;孩子虽然发烧,但是精神很好,动来动去不利于做冷敷,所以跟往常一样,给他一张稍凉的毛巾捆在手腕处,不时给他换一张。
入睡前洗个温水澡,躺在床上后用温水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尽量避开胸部及腹部及颈后等部位;孩子入睡后仍然不时用约 40% 的酒精擦拭颈部和手腕部,一起期待着能够通过物理降温就把这次发烧打退下去。
必要时再给退烧药,最好去医院
已经快深夜12点了,摸了孩子的额头还是发热。小脸也烧红了,量了一下体温:39.3℃,已经算是高热了;每次发热孩子都睡不好觉,这次也不例外,他一直在床上哼哼,翻来覆去睡不实在。考虑到目前的体温和睡眠质量,终于狠下心叫醒孩子,用了比平时吃药稍多的水喂了一剂布洛芬混悬液。
约一小时后药效发挥出来了,孩子开始出汗,出汗后能摸到体温是明显下降了,虽然为体温的下降高兴,但在内心深处还是不免担心药物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体温的下降不代表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能烧到39.3℃应该是存在感染,而退热药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需要对症治疗。
大家都不喜欢去医院,而我也不喜欢,更不喜欢休息日还得去医院。 家里备着各种药,有含麻黄碱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双扑伪麻片,退热的美林(布洛芬混悬液),止咳的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还有各种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成药,还有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但是一定不能因为进医院麻烦就盲目用药,对症才是治病的关键。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慎用抗生素
每天早上洗漱后的一杯白开水是不可少的,何况昨晚退热后有大量出汗,水分和盐的补充尤其重要,这个时候呼吸科主任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清晰的出现在我脑海:“要口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赶紧来一瓶脉动”,所以去医院的路上,买了一瓶给孩子,想喝水就喝点脉动吧。孩子生病了,心急但不能真急,这样的小孩一年感冒 5、6次属于正常现象,而90%是病毒、10%是细菌感染引起的。
很多家长习惯孩子一感冒发烧,赶紧给抗生素,其实小儿的反复感冒很多时候是因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所以我今天的任务就是带孩子去儿科看看,确定一下感染部位和感染程度,除了医生的望闻问切外,血常规是必须要做的一项检查。在结合咽喉红肿,肺部听诊无异常等查体及化验指标后,医生的诊断是:病毒性咽峡炎。
能吃药就不打针
本着能吃药就不打针的原则,带着小儿鼓翘清热颗粒、柴胡颗粒和利巴韦林喷雾剂就回家了。柴胡降温较西药温和,副作用也较少,经验告诉我,接下来的两天还可能发烧,我可千万不能再让孩子温度烧得太高,一定要避免给他吃美林。
我的计划是,在孩子体温没有完全回归正常的时候,给他规律服用柴胡颗粒并物理降温,并服用清热解毒的小儿鼓翘清热颗粒,局部给予利巴韦林喷雾剂,观察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如果咽喉出现红肿加剧或破溃,我可能得再给他一剂抗生素预防细菌从此侵入,造成细菌感染;体温正常并稳定了就停服柴胡颗粒,若再次高热就加强物理降温,必要时还得上美林——我真是一个狠心的爸爸——每次给他吃美林时我都是这么想的。
孩子感冒一次,很多检查指标、体征等病情变化和用药调整的过程,就一点不落的印在了脑子里,我只觉得自己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药学监护上又积累了经验——利用自家孩子长知识,我还真不是一个好临床药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