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应对雀斑的思路。
闲言少叙,我直接给你讲一张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24岁,当时是一个工人,医案记载姓李。这人,本来脸上皮肤不错,光溜溜的。
但是呢,最近这三个月,事情出了变化。
最开始,她的胸部有憋闷疼痛之感。食欲很差。月经量逐渐变得少,而且有明显的淤血块。在月经来潮之前,腰腹疼痛明显。
后来,大概是最近一个月开始吧,此人的两侧颧部和鼻柱,开始有褐色的雀斑分布了。而且,斑点是越来越多。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了,这雀斑和黄褐斑,是不是一回事儿呢?毕竟,它俩都让人耳熟能详。
我想说但是,雀斑和黄褐斑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黄褐斑呈现的是块状分布。雀斑呢,主要是以点状为主。黄褐斑,喜欢出现在颧部、额部和眼部。雀斑,主要在颧部和鼻子上。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般的情况,不代表所有情形。
有了这个雀斑在脸上,患上觉得十分不好。于是,就去看中医寻求治疗。
找的是谁呢?医案记载,是袁正瑶。
这个人,你可能不熟悉。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山东杏林的重要人物之一。尤其是在鲁南地区,他颇有名望。更具体的信息,你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来了解。
刻诊,见患者舌质有瘀点,脉象沉而弦滞。面色略显黄。雀斑呈褐色,分布在鼻子和颧部。
当时,袁老前辈就写了一张方子。我们一起看一下——
当归15克,丹参3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丹皮9克,板蓝根15克,蝉蜕15克,小胡麻10克,白鲜皮10克,僵蚕9克,旱莲草15克,水煎400毫升,分2次温服。
结果怎么样?患者服用6剂之后,雀斑大部分都消退了。与此同时,腰腹部疼痛感也大大减轻。舌头上的瘀点也见轻。
这个时候,原方基本保持不变,加入菊花15克,蒺藜6克,继续服用。
最后,患者脸上雀斑完全消失,舌象和脉象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他是袁正瑶前辈早年的验案,初诊时间,为1981年的7月16日。
现在,我想和你仔细聊聊这背后的学问。
我们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脉,应该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淤血”二字。
比如说,他脉象沉而滞涩,这就是淤血阻滞脉道,血行不畅。再比如说,她舌有瘀点,也是典型的淤血表现。在出现雀斑之前,此人先有胸部憋闷疼痛的现象,这也可以考虑是淤血阻滞、气机不畅的表现。淤血内阻,行经不畅,所以患者经前腹痛。
到这里,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淤血阻滞和雀斑之间的关系。
怎么理解这个关系呢?淤血阻滞,日久就会生热。热邪和血液的瘀滞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局面,叫做“热瘀互结”。热瘀互结于面,面部气血运行失常,于是就出现了雀斑。
当然,由于发病部位在皮肤,而皮肤又最容易受外部风邪所扰。故而风邪入侵、热瘀于面,就成了这个患者的基本病因病机。我这么说,你懂了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袁正瑶老前辈是怎么遣方用药,来改善这个问题的——
当归15克,丹参3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丹皮9克,板蓝根15克,蝉蜕15克,小胡麻10克,白鲜皮10克,僵蚕9克,旱莲草15克。
你不是有淤血吗?当归、丹参、红花,这是可以活血化瘀的。你不是瘀热互结吗?丹皮、旱莲草和丹参凉血活血,生地滋阴而清热。
在这个基础上,用板蓝根清热解毒,用蝉蜕、僵蚕和白鲜皮来祛风止痒。
值得一提的,是医案里说的小胡麻。小胡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它就是茺蔚子的别称。茺蔚子,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效。用在这里,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就这张医案来说,相关部门在上世纪90年代整理挖掘的时候,认为“小胡麻”有宣去风湿之效。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据我所知,茺蔚子没有此类功能。那么,是不是文中的“小胡麻”,指的不是茺蔚子呢?这就是一个疑点,留给大家来考虑了。文老师对此,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认知。
但不管怎么说吧,这个患者在应用了上述调治办法以后,症状明显好转。疗效,就是科学性的佐证。
我把这个经验转述给各位,目的是想请大家明白,雀斑和淤血之间的联系(黄褐斑很多时候,也以活血化瘀论治)。你记住,淤血不散,雀斑不消。你淤血没了,雀斑也就跟着没了。
如何化散淤血?上文袁老先生的验方,给了我们不错的思路。我认为,专业的读者朋友,不妨认真学习一下。非专业读者,您也记下来,看日后是否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血瘀证。辨证要点,我前面都解析了,你要仔细看。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这是一点中医临床经验,体现着中医临床思维,权作帮你温故而知新吧。
全文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