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是这样的: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但康平本《伤寒论》与宋本不同,康平本《伤寒论》是这样的: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与四逆汤 。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属麻黄升麻汤。
在康平本《伤寒论》中,“ 寸”和“ 为难治”等字样是以旁注的形式出现的,而宋本《伤寒论》将此旁注编辑成正文,这是编书的特征。
宋本《伤寒论》与康平本《伤寒论》所记载的,哪个更正确呢?不谦真人以为,康平本《伤寒论》更接近原著,理由如下。
从行文角度看,“ 脉沉而迟”与“ 下部脉不至”是两个并列内容,前者要用四逆汤,后者要用麻黄升麻汤,故而中间还有“ 手足厥逆”这样的描述,假如是叙述同一事件,则“ 脉沉而迟”之后应该紧接“ 下部脉不至”,脉象会放在一起论述,而不是分述,原作者是不会犯低级的行文错误的。
从病理来看,若误下,脉沉而迟,手足厥逆者要用四逆汤,这是不会错的。譬如说,《伤寒论》: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故大下后,脉沉而迟者,必下利止,手足厥逆者用四逆汤,而泄利不止者必脉大。
又《伤寒论》: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所谓清脓血就是吐血,故而吐脓血者,寸脉反而浮数,并非沉而迟,但尺脉反涩,故若病重者尺脉不至,即下部脉不至。
所以麻黄升麻汤这条内容,作者以“ 寸脉沉而迟”与“ 尺脉不至”作对比论述,以解答可能出现的不同病理与治法,这样的写作方法在《伤寒论》常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利止又手足厥逆者,用四逆汤。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浮数,尺脉不至,唾脓血又泄利不止者,用麻黄升麻汤。
医学之道,差不得一点点。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不能解病理医理,而只死记条文者,是形而下之器,必定不能得医道。总之,您是学不会《伤寒论》的,生而知之者上。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