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5 10:12:31|分类:|举报|字号
之前我一直没太看懂《辅行诀用药法度校注讲疏》,仿佛与没有留下任何解释的《辅行诀》一样,仍然是晦涩难懂。最近好好琢磨了一下,发现并不难懂,只是今人喜有把简单东西复杂化的解释,比如曾经看了一些人解释的《辅行诀》图,越说越玄,天马行空,完全偏离了辅行诀本意,不知是为了体现其注解高度还是本身自己也没搞明白。古人的东西思路都很简单,不用想复杂了,寥寥数字,都在其本意,无须天马行空,海底捞月。
图解
1、五边形图中每一格中是五脏体、用之味及体用味进入人体后斥变的化味,因此每一脏有三个味。
2、在《辅行诀》给出的方剂中,五大补汤用药7味,7为阳数,故图上曰“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周易曰1、6水,27火)。同样,大泻汤用药6味,6为阴数,故上图曰:“阴退为泄,其数6,水数也”。
3、诸大补汤是母病及子方,因此用药上除了要补本脏,还要补左边的子脏,即虚则补其子。
4、诸大泻汤同理,是子病及母,因此泻本脏还要泻右边的母脏,即实则泻其母。
5、除烦、除逆、除燥,除滞及除痞是两种化味的结合或者四中体用味的结合共同产生的作用。
方剂命名
《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中每一脏的“辨病证文并方”中,给出的方剂都对应大、小和补、泻两类对方,其用药思路是什么?大小名字的不同说明的是什么?
详细研读后,我的理解是“小”汤治疗的是本脏病,而“大”汤治疗的是母子之病,即本脏病损及其母或其子之病。全文的大小剂均以此思路命名,即母子关系,母子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辅行诀中方剂及用药与今人常论功效而用药决然不同。辅行诀是用药物的“味”来治病,五味各有其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比如辛味药都有发散、升散的作用,辛味药都能助肝用,这点偏于宏观,而非今人用具体某一味药的功效来治病如白术健脾,麦芽疏肝消食等,甚而至于开始研究其化学成分,开辟中药化学专业。功效的说法也后世是从“五味”治病衍生出来的、能治疗的具体症状。
用“五味”治病说得具体一点是顺应五脏的体、用之性。五脏各有体用,在五味的表现上不同。比如肝用为辛,肝体为酸,肾用为苦,体为甘,等。因此“补”不单要补其“体”还要补其“用”。《辅行诀》每方用药的思路关键是体用之味和其化味,还有其本藏的母子关系的体用之味。补泻用药思路不同,但有规律可循。
古人素喜讲“道”,道就是一种规律,大至宇宙自然规律,中至人体规律,小至事物规律。因而《辅行诀》用药有法度规律可循。
未完待续。下一篇:《辅行诀》用药法度分析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