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黄帝内经》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给你说说,耳朵的事情。
说来不怕你笑话,文老师作为凡夫俗子,也是万万不可免俗的。
那是在七八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因故和人暴怒发作。
当天晚上,我就感觉到耳鸣不已。后来,耳鸣又连续发作多日,这才慢慢消解。
等一切归于平静,我为自己当初的冲动懊悔不已,主动请人家吃饭以表歉意。
同时,我也深深见识到,怒气和肝火,对耳朵的伤害,如此之明显。
来吧,我再给你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这个,比我惨多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医案记载姓黄,当时是34岁。
大概在三天前吧,此人在家中和人吵架。
吵架,其实也是一种疏泄。会吵架的人,在激烈言语中,甚至能感觉到一丝爽快。
这个人,当时可能就是太过“舒爽”,于是停不下来。嚷起来没完。嚷着嚷着,他忽然感觉自己脸红发胀,耳中有憋气发闷的感觉,啥也听不见了。
这个现象一出来,他立刻就不吵了。
结果,一时的收敛并不能解决问题。患者随后就出现了多次一过性地失聪,犯病的时候啥也听不见,而且还伴随耳鸣、失眠、口苦。
患者当时才34岁啊,耳朵不好了可不行!所以,他赶快到医院检查。结果,大夫告诉他,耳朵里头一切正常,不必担心。
患者闻言苦笑:眼看着听不见了,怎么让我不担心?
于是,他转投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苔薄,舌红。结合以往的发病经历,医家很快就拟出一张方子。你来看——
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红枣7枚,当归10克,白芍6克,丹皮6克,龙骨10克(先煎),牡蛎25克(先煎),蔓荆子10克,菖蒲3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4剂以后,耳聋的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程度减轻,时间也缩短了。只不过,下午的时候偶尔发作。
另外,口苦、烦躁等感受,也有所缓解。
这时候,医家根据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10剂。患者最终诸证悉平,生活归于正常。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句话,肝之气,通于耳。
有人可能会问了,都说肝开窍于目,现在怎么又通于耳呢?这不是胡言乱语吗?
我给你讲,中医总结这个规律,是从病人身上发现的。中医观察到,肝气不和、失常的人,耳朵常常犯病,这才有了此类论断。
比如说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吧,发病之初源于吵架,辨证之时脉象弦、舌红、苔薄。发病之时,脸红目赤。很显然,这是肝郁气滞,化火上冲啊。中医有时候也把这个状态称之为“疏泄太过”。
肝火和自然界的火一样,往上窜。这一窜,直接窜到耳朵里,导致耳聋、耳鸣。肝气的逆乱,引发耳部气机的失常。
这个时候怎么办?既然是肝气失常,那就要调节肝气。
怎么调节?对中医十分熟悉的读者,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之类的配伍。
但是呢,医案里的医家,用的是甘麦大枣汤。咱们再来看看原方吧——
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红枣7枚,当归10克,白芍6克,丹皮6克,龙骨10克(先煎),牡蛎25克(先煎),蔓荆子10克,菖蒲3克。
咱们先挑次要的说。
当归,养肝血。白芍,平肝阳。丹皮,清肝热。龙骨和牡蛎,潜镇安神。蔓荆子清利头目,菖蒲可以开窍醒神。
这些,是次要的,是常规的用药之法。
接着,看甘草、小麦、红枣这三味药。
你记住,这三味药,构成了甘麦大枣汤,是源于《金匮要略》里头的方子,可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人,因为心肝阴血不足,导致脉象细而数,舌淡红而少苔,整个人精神恍惚、总想哭、心烦、睡不好觉,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那个状态,用此方就对了。其中,小麦甘凉,可以滋补心肝之阴,除烦宁心。大枣,可以补心肝之血。甘草,可以补养心气。
甘麦大枣汤的这些功能,中医用“缓肝急”三个字来形容。啥是缓肝急啊?这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原话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我们用大白话理解,就是肝的脾气不好,容易着急,容易肝火旺,肝阳上亢,怎么办?着急了,就用甘味之品来缓解其性。甘麦大枣汤,其实就办这个事儿。小麦、大枣、甘草,不都是甘味的吗?对不对?
这是我自己的粗浅理解,不一定对,你多批评。
总而言之,面对上文医案里患者肝郁化火上冲的状态,用甘麦大枣汤来“缓肝急”是不错的办法。在这个基础上,配合其他一些凉肝、安神、镇静之品,效果就更好了。
当然了,如果不用这个手段,以龙胆泻肝汤应对,或者以丹栀逍遥散应对,不可以吗?我觉得也可以。这就是医家临证选方所决定的了。
总而言之,我们在郁怒、生气、发火的时候,你要记住,我们的耳朵作为“肝之窍”,其实正在接受考验。它的气机如果为肝气逆乱所扰,那就容易发生耳鸣耳聋。这样的事儿,在无数患者身上,在文老师身上,都发生过。我希望你能认真对待。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