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六百一十三、阳虚

六百一十三、阳虚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阳虚

【辩证诊断】

1、阴虚吐血,与阳虚吐血不同。阴虚吐血者,人必安静,不似阳虚之躁动不宁也。阳症必大热作渴,欲饮凉水,舌必有刺,不似阴症之口不渴而舌胎滑也。

2、肾阳虚者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或五更泄泻,尿多或小便失禁。舌体淡胖,边多齿印,苔白,脉沉迟。

3、阳虚中风:神昏;阳虚中风:心中明了。

4、阳虚导致恶梦连连,阴虚导致失眠,受惊吓后心神不守也失眠。

5、心阳虚者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神倦嗜寐,心胸愁痛,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而无力,或虚大无力。

6、(1)舌形扁为血虚,舌形胖为气虚。

(2)舌头太大是血虚(心阴虚);如果有时肥大,是心阳虚。

(3)一般舌体增大是血瘀症、水湿过剩;齿痕一般是脾虚、肾虚。

(4)舌头瘦小一般是长期疾患造成体虚,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7、(1)气虚:肺气虚者症见短气、自汗、气怯音低,时寒时热。可兼咳嗽,易总感冒。舌质淡,脉软无力。脾气虚者症见食欲不振,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平素四肢困乏,懒于言语,色萎便溏。舌淡苔薄,脉软无力。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2)血虚:心血虚者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纷纷,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或结。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3)阳虚: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阳虚者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神倦嗜寐,心胸愁痛,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而无力,或虚大无力。脾阳虚者症见面萎食少,纳减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舌淡白,脉虚弱无力。肾阳虚者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或五更泄泻,尿多或小便失禁。舌体淡胖,边多齿印,苔白,脉沉迟。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杜仲、肉桂、附子等。

(4)阴虚: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口干,潮热盗汗,甚则失音或痰中带血。舌干少津,甚则舌红无苔,脉细涩,或细数。肾阴虚者症见眩晕耳鸣,其则耳聋,潮热颧红,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咽痛舌疮,甚则失音羸瘦,两足痿弱无力。舌干少津,甚则舌红,脉沉细无力。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相应膳食:气血:鲫鱼豆腐汤;气血双补汤;药膳鸡。

【辩证治则】

1、伤寒烦躁

(1)有下后而烦躁者,若下后而烦躁,乃阴阳虚极,不能养心与膻中也,必须用人参矣。

A、阴虚者,夜重而日轻;阴虚者,宜于补阴之中少用人参以补阴;

B、阳虚者,日重而夜轻也;阳虚者,宜于补阳之中多用人参以补阳。

(2)有不下而烦躁者。不下而烦躁者,乃邪感而作祟,断不可用人参。

治疗阳虚肾癌。瞿麦和天花粉具有强力的抑制肿瘤作用;附子和茯苓,调气化、治疗少阴寒化夹饮证,瞿麦就是利尿的,天花粉也是利尿的。附子和茯苓,一个温煦肾阳,一个蒸腾水液。瞿麦和天花粉,都是治肿瘤的。气形同治,所以疗效很好。

【辩证比较】

1、干姜附子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比较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茯苓四逆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人参一两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人参一两 茯苓四两

阳虚,没有阴虚,白天烦躁、夜里安静

阳虚、阴虚+ 急迫症、厥逆

+ 津液丧失太多

+ 烦躁

【名家论述】

1、论阳虚下陷、阴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升阴汤)《石室秘录》

论阳虚下陷、阴虚下陷

天师曰∶升治者,乃气虚下陷,不能升而升之者也。凡人因饥饱劳役,内伤正气,以致气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饮食不能运动,往往变成痨瘵。若疑饮食不进,为是脾胃之火;或疑肉黍所伤,谓是水谷之积。轻则砂仁、枳壳、山楂、麦芽之类,重则大黄、芒硝,牵牛、巴豆之品,纷然杂进,必致臌闷不已。倘先以升提之药治之,何成此等病症哉。方用人参一钱,黄芪三钱,柴胡一钱,升麻三分,当归三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治之。此方即补中益气汤,余为之增定其轻重,以为万世不删之定则。东垣一生学问,全在此方。凡人右手寸脉大于左手寸口之脉,无论其左右关脉,与左右肾脉之大与小、沉与浮,即以此方投之,无不神效。盖右寸之脉大于左寸口,即内伤之症也,此方实为对病。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杂于参、芪、归、术之中。以升提其至阳之气,不使其下陷于阴分之间∶尤妙加甘草。陈皮于补中解纷。则补者不至呆补,而升者不至偏堕,所以下口安然,奏功如响耳。或疑参、芪太多。不妨略减则可。倘以为补药不可骤,竟去参、芪,则柴、麻无力。譬如绳索细小,欲升千斤重物于百丈之上,难矣。或用参而不用芪,或用芪而不用参,则功必减半,然犹胜于尽去之也。倘以升、柴提气,或疑清气不升,反又浊阴之腾上者,此必左手寸口之脉,大于右手寸口,始可借言。苟或不然,杀人无算,必是此人创说也。余最恶此等似是而非,为吾道之乡愿,吾子尽辟之也。

张公曰∶讲补中益气汤,从无有如此痛快者,东垣何幸得如此之褒扬哉。余何言乎。惟是阳虚而下陷者,宜如是升提∶阴虚而下陷者,又当何法以升提之乎?天师不言,予当增入。譬如人阴虚脾泄,岁久不止,或食而不能化,或化而溏泄是也。方用熟地五钱,山茱萸五钱,北五味一钱,白术一两,山药三钱,车前子一钱,肉桂一钱,茯苓三钱,升麻三分,水煎服。(〔批〕升阴汤。此方之妙,不意张公见及。雷公曰∶张公之方妙甚,真补天手也。)此方之妙,纯是补阴之药,惟加升麻三分,以提阴中之气,阴气升而泻自止;乃又有温热之味,以暖命门而健脾土,又何至再行溏泄哉,天师乃升阳气之论,而余乃补升阴气之汤也。有此二方,可与乾坤不老。

华君曰∶亦未传。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