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几何的难点之一是添加辅助线,辅助线的添加并非无规律可寻。今天周老师就以初二中常见的“半角模型”,教同学们如何利用旋转思想,更快速更准确地添加辅助线,从而解决问题。
模版
手拉手模型
那么“手拉手模型”如何用旋转全等变换、转换线段来理解呢?
例2:(1)如图1,锐角△ABC中,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作等腰△ABE和等腰△ACD,使AE=AB,AD=AC,∠BAE=∠CAD连接BD,CE,试猜想BD与C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7cm,BC=3cm,∠ABC=∠ACD=∠ADC=45°,求BD的长.
↑↑↑
此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手拉手模型”,第一问中两个等腰三角形“大手拉小手”全等易证。而第二问我们需要去模仿,尝试添加辅助线去构造另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产生“手拉手模型”。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旋转思想分析第二问呢?
[分析]
求线段长度多用勾股定理,BD不在直角三角形中无法直接求出。结合“AC=AD”,所以旋转含有线段BD的△ADB。
利用“AD=AC”,起始位置AD,目标位置AC,将△ADB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故辅助线添加:作点B’使得AB’=AB且AB’⊥AB,易证△ABD≌△AB’C,得BD=B’C。△B’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得BB’,最后证明△B’BC是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线段长度。
答案:√107
练习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外有一点D,∠ADC=30°,AD=3,BD=5,则CD的长为.
[分析]
求线段长度多用勾股定理,CD不在直角三角形中无法直接求出。故转换CD位置,选择旋转含有线段CD的△ADC。
利用“AC=AB”此天然条件,起始位置AC,目标位置AB,将△AD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60°。故辅助线添加:作点D’使得AD’=AD且∠DAD’=60°,证明△ACD≌△ABD’,得CD=BD’。由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得AD=DD’。三条线段AD、BD、CD转化到△BDD’中,证明△BDD’是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长度。
[思考]
①我们利用“AC=AB”这个“共顶点等线段”的突破口将△ADC绕点A旋转变化,那么同样的,“AC=BC”,是否也可以利用这个“共顶点等线段”的条件将△ADC绕着点C旋转呢?
②含有线段CD的还有△BDC,那么“BC=BA”,“BC=AC”,尝试将△BDC分别绕着点B、点C旋转,是否也是两种不同的解法,同学们动手画图尝试一下吧!
③更深入的思考,如果转化AD、BD的位置,旋转△BAD,“AB=AC”,“AB=CB”,这也是给旋转提供了天然条件,此解法最后证明△CDD’为直角三角形,这里同学们需要去思考一下怎么证明哦。
综合6种方法来看,最终我们都能成功转化线段,并结合题意证明直角三角形求出线段长度。但是由于题目条件给了∠ADC=30°,并且目的是求CD,所以综合条件与△ADC关系最为紧密,所以尝试旋转△ADC最具有目的性。
答案:4
练习4:如图,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说明BD与CF之间的关系。
(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
[分析]
第一问是我们常见的“手拉手模型”,利用全等易证。第二问中,条件相对分散无法直接求出∠ACB,尝试将∠ACB转化,含有∠ACB的是△ACD,那么正方形中边长“AD=AF”,此“共顶点,等线段”创造了旋转的天然条件。
起始位置AD,目标位置AF,将△ACD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90°。故辅助线添加:作点C’使得AC’=AC且AC’⊥AC,易证△ADC≌△AFC’,得∠ACD=∠AC’F。需要证明C’、F、C在同一直线上,那么△AC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后求出角度。
几何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
如果掌握几何模型及其构造方法,
能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
上一篇
罗盘的使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