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一阴一阳谓之道,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以道阴阳,阴阳变化进退之为用,无所不在,不以数推而以象谓,自象之大者言之,神用之在,有三在,有五方。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为三在,神用于五方又何如呢?
先附录原文如下: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一、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以变化为用,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庄子·天运》师金向颜渊谈及孔子时讲:“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神用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周游运动,动而不已,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但是,有生于无,物以群分,群以象谓,类以聚象,方以聚类,方之大者有五,东、南、西、北、中。
神用于五方之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皆曰: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请参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参详系列中的相关推文,兹不赘述。
二、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故”表示总结之辞,从特殊性上升至普遍性,或从个性中发现共性。
神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者皆为气,是以在天为气。
神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者皆为形,是以在地成形。
三、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形气相感则相与,相与则万物生,若不感应相与,则万物无由得应化生,《易经·咸卦·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上泽下山,姚士粦辑《陆氏易解》讲:“天地因山泽,孔窍以通,其气化生万物也。”天地形气相通相应,山泽通气,以生万物,故曰“感”。在天之气与在地之形,上下相感,升降相应,变化相薄,无形与有形相容,则形质兼具之万物遂得以化生,是为“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此理论已经超越了《国语·郑语》史伯所讲“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之有形生于有形的传统理论,更类似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但又缺少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周敦颐《太极图说》讲:“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为阴阳两仪之气,五为五行之形,“妙合而凝”即阴阳与五行妙凝为一,有形与无形融为一体,然后又化生乾道和坤道二气,“二气交感”即乾道之气与坤道之气交互容感,“化生万物”,乾、坤二气皆兼具有形与无形于一体,二气交感,方能化生万物。如下图所示:
鬼臾区的“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理论,比较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理论,相对来说还比较粗糙,中间缺少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这一重要环节,显得比较生硬。
明日继续。
上一篇
笔法研究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