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哲学基础(八五)/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意义

我们上一节学了几个重点,我们一定要记住: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只要把这几句话记住了,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不管是在治疗还是在调理,心里就会有一个目的性。整个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离不开这几句话。

脾失健运,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脾不能往上运,清气只能往下走,那就叫做清气在下,就会导致胃气不能下降,那这就是浊气在上了。脾不能往上去,胃就不能下,嘴巴就不想吃东西,中医取了一个名字叫“纳呆”。有的人还会出现不但不想吃饭,看着食物肚子就饱了,其实不是肚子饱了,是胃胀了,这种情况,中医叫“胀满”。

为什么会胀满?这就是“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不但是䐜胀,这个䐜胀是因为胃气不能下降,停留在中焦脾胃,这叫气滞,有的还会往上涌,出现呕逆的现象,这叫气逆。这种气逆的现象如果是轻则呕逆,嗳气,重则恶心呕吐。

什么叫呕逆?什么叫嗳气?呕逆的声音是短促,响亮,它是由我们人体的膈肌痉挛而导致的;嗳气是胃里面的气体往上走,声音是低沉的,气是连续的,会有一种酸腐的气味。

所以,当脾失健运的时候,在上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纳呆,还会表现出呕逆和嗳气,严重了就会表现出恶心和呕吐。在中间,就可以表现出胃脘部的胀满不适,在下面则会表现出泄泻。

在正常的情况,水谷精微物质由脾转运给了肺,产生的是气和血,最后,这些气血分布于我们人体的的周身。我们的头脑就会清醒,耳清目明,面色红润,口唇红润,四肢轻健,肌肉丰盈。

现在脾失健运,水谷精微物质就不够了,气血化源就不足了,那么,首先,头面部就会出问题,我们知道头为清窍,头要清,窍也要清。要想头面清窍,首先要有足够的气血来供给。我们的大脑占人体全身总质量不到百分之二,然而,他的供血量却要占到全身供血量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现在脾失健运,不能保证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供血量,就算是能保证量,质也是不够的。因此就会出现清窍失养,头晕,头昏,大脑不清楚,整天就是昏昏沉沉的。有的人还会出现头上好象是戴了一顶帽子一样,这时有人就会告诉你是湿气太重。为什么是湿气太重,说:中医里面讲得很清楚,湿邪粘滞不爽沉重,所以,头沉头重,脑袋不清楚,当然就是湿邪所导致的,那么,既然是湿气太重,那该吃点什么呢?于是又告诉你,那太简单了,买点生薏苡仁来煮粥喝就可以,说这个生薏苡仁是专门除湿的,这真的是这样子吗?

头重,头沉,脑袋不清,确实是湿邪,但,仅仅只是一个湿邪吗?这可不一定。气血化源不足,不能上荣清窍,一样会出现头沉重,脑袋清。有湿邪我们要去湿,薏苡仁当然是可以去湿,但并不是那么简单。

当我们出现头沉,头重,头重如裹的时候,第一,里面肯定是有湿邪,那么,这个湿邪是怎么导致的,我们用除湿的办法把湿去掉,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这个湿邪是怎么来的,要找到根源,把根去掉才可以,不然,这里把湿去掉,那里湿又回来了。所以,很多人吃了薏苡仁,头沉,头重还是存在。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水液,当脾虚了,水谷精微运化不足,气血化源就不足,水液代谢也不正常了,这时就形成了水湿痰饮,当水湿痰饮困在头上的时候,再加上头部的供血不足和气血不足出现了头部的沉重,昏昏沉沉。所以,不但要是去除湿邪,还要解决是如何产生湿邪的问题。当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头重,头沉,脑袋不清的问题才可以完全解决。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