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鼓瑟希,铿尔,(曾皙)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阳嘉元年,(张衡)复造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张衡传》)

③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②问其人,本(为)长安娼女。(《琵琶行(并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3.省略宾语。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石钟山记》)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③毋从(之)俱死也。(《鸿门宴》)

④为(我)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4.省略介词“于”或“以”。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5.有时,在一个句子中,往往不只省略一种成分。

(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二、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③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以”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一般要状语后置。

①验之以事。(《张衡传》)

②具告以事。(《鸿门宴》)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2)介词“于”或“乎”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一般要状语后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3.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通常有两种,一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二是介词的宾语前置。无论是动词的宾语前置,还是介词的宾语前置,都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构成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④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构成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③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借助“之”将强调的宾语前置。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4.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③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④无兄弟之亲。(《报任安书(节选)》)

(3)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4)中心词+数量词或者数词(定语)。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