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温阳利水、益气固肾治愈肾病综合证一例
郝某,男,48岁。
初诊∶1978年11月8日。
主诉及病史∶全身浮肿、蛋白尿半年。
患者于1978年5月发现全身水肿,查尿蛋白"强阳性",以"肾炎"住某医院。用环磷酰胺、强的松和中药治疗,症状略有缓解,但停用强的松即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加服强的松40mg/d无效,遂来京求治。
诊查∶血压130/,脉搏、体温正常,面部、球结膜及下肢严重可凹性水肿,心、肺、腹部无阳性体征。化验∶血总胆固醇9./L,血浆蛋白/球蛋白为22.1/19.6,尿蛋白定并(+++)~(++++)。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
中医症见∶自汗气短,形寒肢冷,头身沉重,全身水肿,寐差,小便清长,夜尿频数(5~6次/晚),昼夜尿量左有;下肢水肿,按之没指;腹水征阳性,腹围94.5cm,体重78kg。舌质淡,苔黄腻,脉沉细。
辨证∶阳虚水泛,肾气不固。
治法∶温阳利水,益气固肾。
处方∶炮附子10g茯苓30g山药30g肉桂粉3g(冲服)川芎15g芡实20g炙黄芪30g当归15g升麻6g黄芩10g
每日1剂,煎服。
服上方药同时将强的松递减,11月15日减为30mg/d,11月24日减至20mg/d。
二诊∶1978年11月14日。服上方药5剂,尿量每天增至3600~,水肿明显减轻,体重下降至71kg,腹围88.5cm,纳可,睡眠明显好转,形寒肢冷减轻。舌尖微红,脉沉细。
原方调整如下,炮附子改用12g,肉桂粉改用5g(冲服)。
三诊∶1978年11月22日。气短及下肢水肿消失,但仍有头沉,精神好,纳佳,尿量/d。夜尿1~2次/晚。苔白腻,脉平。查;血浆蛋白/球蛋白32.2/16.0,尿蛋白微量。体重70kg,腹围86cm。
调整处方∶
炮附子15g茯苓30g牛膝30g肉桂粉6g(冲服)山药30g川芎10g炙黄芪30g芡实20g当归15g生山楂30g红花9g黄芩18g
四诊∶1978年12月6日。精神好,较兴奋,睡眠欠佳,口苦,尿量少,下肢轻度水肿。舌苔厚腻,舌质红。尿蛋白(++)~(+++)。此因突然停服强的松,病情出现反复,重新加用强的松40mg/d,并调整处方∶
炮附子15g桂枝15g茯苓30g炙黄芪30g泽泻15g莲须15g淮山药30g当归15g川芎10g
五诊∶1978年12月26日。自我感觉良好,舌脉正常,水肿消失。
查血∶白/球蛋白41.1/26.0,尿蛋白阴性。炮附子改为20.0g,余药同前。
嘱患者出院后将强的松量递减,半年内停完,继续服中药,书信联系调整处方。保持三年联系,尿蛋白始终阴性,未再出现水肿,健康情况良好。
[按语]本例严重水肿、腹水,尿蛋白(++++),血胆固醇明显升高,严重低蛋白血症,经用常规中西药物治疗未奏效,改用中医中药治疗。古今治疗本病多用河车大造丸、金匮肾气丸。汪老治疗本病从中西医病因病机入手另辟蹊径。本病属水肿范畴。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关之病,而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人体水液之气化、输布,系由肾阳之蒸腾、推动而成。若肾阳虚则水泛而致周身水肿。《景岳全书》中将"温补脾肾"列为治水肿之"正法"。本例患者既有形寒肢冷,又有水肿,故属阳虚水泛,以炮附子、肉桂粉温阳。
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分析,本例之严重水肿系从尿中排泄大量蛋白,致使血浆蛋白丢失、胶体渗透压下降。要消除水肿,当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而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关键在于控制尿蛋白的丢失。中医理论认为,尿中出现有形成分,系因肾气不固。要消除尿蛋白,必须固肾。因此,采用莲须、芡实、山药之辈固肾以保留蛋白。然肾气不固,实为气虚所致,故当益气。《经验百方》中载;黄芪、茯芩有利湿益气作用。佐以升麻,升发阳气。综上所述。药后取效迅速,水肿消退,尿蛋白转阴,血浆白蛋白由22.1g/L升至41.1g/L。因其取效神速,骤停长期服用的强的松,导致死灰复燃;重用强的松之后,缓慢停服,以中药巩固疗效,长达三年未出现病情反复。通过本例应从《格致余论》中吸取"此病……根深矣,势笃矣,欲求速效,自求祸耳"之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