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12条

第212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吐、若下,皆伤胃气,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者,亡津液,胃气虚,邪热内结也。阳明王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如见鬼状者,阳明内实也,以为热气有余。若剧者, 是热气甚大也,热大甚于内,昏冒正气,使不识人,至于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伤寒阳胜而阴绝 者死,阴胜而阳绝者死。热剧者,为阳胜。脉弦为阴有余,涩为阴不足。阳热虽剧,脉弦,知阴未绝而犹可生;脉涩则绝阴,故不可治。其邪热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热谵语,可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热。经曰∶凡服下药,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此以热未剧,故云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清·吴谦《医宗金鉴》

【按】

赵嗣真曰:『活人书』云: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病见阳脉者生,在仲景脉法中,弦涩属阴不属阳得无疑乎?今观本文内,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若是「弦」字,弦为阴负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始有生理。滑者通,涩者塞,凡物理皆以通为生,塞为死。玩上条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脉微涩者,里虚为难治,益见其误。

【注】

伤寒,若吐、若下后,津液已亡,而表不解,邪因入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仍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者,此乃表邪悉罢,里热渐深也,仍宜大承气汤,荡尽余邪,以存阴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致独语如见鬼状。病势剧者,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直视,见一切阳亢阴微,孤阳无根据,神明扰乱之象。当此之际,惟诊其脉滑者为实,堪下则生;涩者为虚,难下则死。若病势微者,但见潮热、谵语、不大便之证,而无前神昏等剧者,宜以大承气汤下之。若一服利,即止后服,盖恐其过也。

【按】

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一以阴气未竭为可治,如太阳中风,火劫变逆,捻衣摸床,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阳热之极为可攻,如阳明里热成实,循衣摸床,脉滑者生,涩者死是也。大抵此证,多生于汗、吐、下后,阳气大虚,精神失守。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虚故四肢扰乱失所倚也,以独参汤救之;汗多者,以参耆汤;厥冷者,以参附汤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谓阳极阴竭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为言。而势重之中,复分二等,剧者主死,微者主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

程知曰:娄全善治循衣摸床,每以补益得愈,亦因其脉证之不足也。刘守真每以承气治热病,法虽祖于仲景,而其辨证未能如此详悉,故开后人卤莽之端。又曰:喘则气欲上脱,微喘者邪实于内,而又不能大喘也。不识人循衣摸床,心欲绝也;动惕不安,肝欲绝也;微喘,肺欲绝也;直视,肾欲绝也。『内经』所谓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藏府不通,故脉涩者死也。

汪琥曰:日晡所发潮热者,腑实燥甚,故当其经气旺时发潮热也。独语者,即谵语也。病人自言为谵,独语如见鬼状,乃阳明腑实而妄见妄闻,剧者甚也。成注云:热甚昏冒正气,故不识人。循衣摸床者,阳热偏胜而躁动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热冲膈,心神为之不宁也。又胃热甚而气上逆则喘,直视则邪干藏矣。故其生死之机,须于脉候决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坏病有微、剧之分。微者是邪气实,当以下解。若一服利,止后服,只攻其实,无乘其虚也。剧者,邪正交争,当以脉断其虚实。弦者是邪气实,不失为下证,故生;涩者是正气虚,不可更下,故死。如有所见独语,与郑声谵语不同。潮热不恶寒,不大便,是可下证。目直视不识人∶循衣摸床等证,是日晡发热时事,不发时自安,故勿竟断为死证。还将脉推之,凡谵语脉短者死。涩者短也,短则气病;弦者长也,长则气治。凡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此微喘而不满,只是气之不承,非气之不治耳。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烦躁之极,则循衣摸床。木燥风生,则惕而不安。气阻肺热,则微喘。血枯系结,则直视。弦则木气犹存,故生。涩则营血已槁,故死。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端但言伤寒,以太阳病恶寒无汗言之也。伤寒将传阳明,则上湿而下燥,是故寒湿壅成痰涎,胸中痞硬,气冲咽喉而不得息,则有瓜蒂赤小豆散以吐之。内实者,调胃承气汤以下之(此条言太阳正病,凡大柴胡、桃核承气、泻心、陷胸诸汤皆不在此例)。

而太阳病依然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则业经二候。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病状已转阳明。加以独语如见鬼状,其为谵语无疑,俗所称「热病似祟」也。但病有微甚,轻则谵语,剧则发狂,即不见狂,而热邪暴张,充塞脑部,蒙蔽清窍,一发即不识人。心气恍惚,则循衣摸床,惕而不安。阳热上逼于肺,则为微喘,上逼于脑则为直视。但直视有二,一为枯燥之直视,譬之卉木枝条,荣茂则柔,一经枯槁则挺而不屈。一为暴压之直视,譬之草上青虫,任其游行,则曲折蜿蜒,执其一端则一端不能屈矣。目系为脑部神经之一,脉之所属,固当按脉以决死生。弦与紧相类,以有所逼迫而营气外出之象,如「衄家发汗,脉紧急,直视不能眴」,可证也。阳气暴菀于上,脉中血液随阳而上菀,则内脏阴液尚存。一经去其胃实,便当引阳气下行,血之菀于上者,亦且随之而降,故脉弦者生,润泽为滑,枯燥为濇,濇为里虚。本篇「谵语潮热,脉滑而疾,服小承气汤。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濇,为难治」,可证也。内藏阴液已竭,则暴出之热邪,循阳络上迫于脑者,为厥阳独行,而目系之不转为槁燥,此时虽欲下之,譬之枯港行舟,风帆虽利,其如不动何哉!故脉濇者死。设不大便十余日,但见潮热谵语,而无「不识人,循衣摸床」诸危证,则内实显然,阴液无损,直可决为大承气汤一下即愈之证,不必更尽三剂,此非慎于药,良由病轻故耳。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里说明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应当下而不下,使病情恶化,燥热不解就要伤阴;另一个问题是伤阴以后的预后问题,预后有好有坏。上边说用大承气汤要观察,泻下不要操之过急,但到了可下的时候还得下,如果不下,后患无穷。

伤寒,病是从伤寒来的,或者经过吐,或者经过泻下以后,伤了胃中的津液,这病还没解除就到了阳明,出现燥热就不大便五六日,五六天往上又数到十余日。为什么它总在阳明?因为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到了阳明,成了燥屎,所以这个时间比较长。

日晡所发潮热,一到下午就发潮热,出现阳明典型的热型。不恶寒,表已经解了。独语如见鬼状,神昏谵语,独语是自己说,不是跟人说话。如见鬼状就是说胡话。病很重,神昏谵语,十多天大便不下来,日晡所发潮热,这时候用大承气汤是恰到好处。如果不泻下,那原因很多了,也许是病家没找医生看病;也许是找了医生,医生没敢用大承气汤泻下。因此,燥热凝结就更深了。所以若剧者,病加重了,剧就是加重了,发则不识人,凡是一种病它的一天都有轻和重的比较,不论什么病,在一天之内,都会一个时候轻,一个时候重,重的时候就叫发。阳明病是日晡所潮热,越到下午的时候,热越高,所以发则不识人往往是在下午的时候发作,不识人了,神昏谵语加剧了。以前是妄语、妄见,现在连人都不认识了,神识、精神糊涂了。

循衣摸床,就是无意识的躁动,身体躁动;惕而不安,精神不稳,一惊一乍的。这个惕既可以当动字讲,精神不稳,一动;也有当惊字讲,惊惕,就像害怕。一阵一阵的,惕而不安,这是精神方面的,前面的循衣摸床是身体方面的,所以身体和精神都不安稳了。烦躁要是到了循衣摸床的地步,这是最严重了。惕而不安,比一般的心烦重,所以加个惕字,是言其甚。这些描绘是说病重了,重到什么程度?神昏,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这都是以上所没有。

这样的病重,是阳明燥热的邪气重,重的燥热之邪必然要伤人的正气。燥热伤人的正气,主要针对阴分,寒邪伤阳,燥热伤阴,所以下边是微喘直视,中焦胃燥,下涸肝肾之阴,肝肾之阴不能上注于瞳子,肝开窍与目,肾之精是上注于瞳仁,所以这个人就直视。直视就是目光直,眼球不会转动了。微喘,中焦胃燥,往下能涸肝肾之阴,往上能伤肺阴,肺阴受伤,肺的清肃之令就不行,所以就喘。上一条讲直视,谵语,喘闷者死,下利者亦死,这个病有谵语,也有直视,也有喘,但是这个喘是微喘,上一条讲那个喘厉害,是暴喘,对比有轻重之别。虽然都是胃的燥热伤了肺阴,从程度来看,和前者比是轻的,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很严重,微喘、直视、谵语,肝肾之阴、肺阴、心阴,再加上中焦的脾胃之阴,五脏之阴都有一些涸竭。脉弦者生,涩者死,如果脉还见弦,弦是阴脉,大浮数动滑者,阳也,沉涩弱弦微者,阴也,弦脉端直以长,脉搏还比较长,说明阴气还没有尽亡,这个病还可救,谓之生。这时候要赶快泻下燥热以存阴,用大承气汤还可以救活。涩者,涩就是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是血液津液难以为继,阴液已经干涸了。这样的预后就不良,他就死。这是从脉象上来衡量预后问题,脉弦者生,脉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这个就是总结了,说是阳明病要是在轻的时候,是潮热、谵语,不大便十几天、六七天,应该用大承气汤泻下。若一服利,止后服,吃了大承气汤,已经下利,燥屎排泄出去了,就不要多吃了,为什么?大承气汤是泻下存阴的,也是恰好而止。如果把燥热都泄泻出来了还给他泻,再泻就伤胃气。大承气汤是峻下之法,就怕过头,一过头就不好。病好了,就止后服,就不再要吃了。凡是瓜蒂散、承气汤、大陷胸汤这些峻烈之药,都是这样一个精神,中病即止,不能够再吃。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伤寒依法当发汗,若吐若下这个都是误治,一方面丧失津液,再者虚其里,造成外邪陷于里,就发生阳明病。不大便已五六天了,上至十余日,一直到十余日也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这阳明病里实热很甚,发谵语了。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如果病严重的呢,不省人事,认不得人了。循衣摸床,这循衣摸床也是病重的表现了,这一般的老太太都知道。惕而不安,无故惊恐而不安宁。微喘直视,我们前头说了,直视谵语,喘满者死,这里它没到喘满的时候,只是微喘,可是这病也就相当严重了。直视而微喘,这是气欲上脱而未脱,所以说没到死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就看脉吧,脉弦者生,弦是有余的脉,弦与弱是相对的,脉弦说明这个身体还有抵抗力,还不是一个虚到家,还可以用大承气汤背水一战。脉涩者死,涩者,这是虚到极点了,血液虚极之下,那人不能任药了,大承气汤下去就死。不吃大承气汤是非死不可,可不吃也死,就是治也死,不治也死,它不胜药了,大承气汤下去,人虚到这个份上,它对这个药不任,就是不胜这个药。你要不是吃大承气汤呢,它这个病去不了,所以这个里边非死不可。

这个「微者」是对「若剧者」说的,就是病情比较轻微的,这是回头接「独语如见鬼状」以前这一节说的。但发热谵语者,只是发热谵语呀,轻微的话,只是像上边说的这个「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如见鬼状」的这种谵语,这不要紧,那就用大承气汤下了就可以好了。

那么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我方才所说的这个,因为这个该攻你得攻。所以当大夫啊,又要细心、慎重,又要放胆子,该攻你得攻。要是到这个时候了,这个病人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到这么一个份上就是纯给耽误了。这个耽误也未必是一个大夫耽误的,你像现在有很多这种情况呀,现在我讲这个遇到这种热病啊,咱们十有八九认为,一见到热就是阴虚,就给六味地黄丸滋阴清热,这东西坑人呀。再有这个发热谵语就上来了,顶大了一看谵语了,这是扰乱神明了,这又是局方至宝丹了、安宫牛黄丸又来了,这是看家本领,过去就没招儿了。其实这个它是内实,这些个东西都不行啊,在这个时候都属于害人,我说这个话也许过激一点,但是我是的确看到这么误人的。

它这段书啊,主要就是要你不要延误到这个程度上,但是这个也有误诒的,这个误治是最厉害的,因为本来这个阳明病就伤人津液,要由于误吐误下,根本在治疗上就更人伤津液,而且又把外邪引到里头,而发生阳明病,它来了势头就是重的。所以这个地方呀,我认为它这几大段都是给大夫看的。这么样地大夫治坏人的是很不少了。

这个大承气汤每付药都这样的,如果一服利,就止后服,这个峻攻的药没有连续攻的。古人也讲这个:服微而愈嘛!只是你这个药用的恰当,那也不会不好地。总之这个药也没有连续用的。

子恒试注

患太阳伤寒,误用吐法、下法治疗,病情未缓解,五六天未解大便。这种情况持续十余日后,出现日晡所时潮热,不再恶寒,说明太阳病已传入阳明。病人自言自语,如同见到鬼怪一样,是阳明热实扰乱心神,导致神志异常。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加重,发作时不能识人,手不自主的抚摸衣被或床缘,惶惶不安,微喘伴眼睛直视(互参第210条),说明心、肺、肝、肾阴均被阳明燥热所伤,内耗待尽。此时切脉如果脉弦,弦脉虽主津液损伤,但正气尚存,还能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预后尚佳。若是脉涩,是气血俱竭,已无力承受攻下之药,所以预后较差。如果病情轻微,仅仅是发潮热伴有谵语,可以选择大承气汤。如果服一剂,大便通利就停服。

【条文互参】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第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第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第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第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第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第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第202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第206条: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第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自我测验

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复制可见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