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

欧丽娟教授

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诗、《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诗、《红楼梦》及中国文学史,目前网上可以找到欧老师《红楼梦》(仍在更新中)、《中国文学史》(先秦至六朝)以及部分讲座的视频。由于欧老师学养深厚,视角广阔,往往能够旁征博引,融贯中西,部分观点尤能令人耳目一新,不免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这份笔记资料根据网上流传的《台大“中国文学史”笔记》整理补充而来,部分顺序经过调整与课程顺序稍有差别,建议感兴趣的朋友结合相关课程重新完善补充。

(*笔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课先秦文学非纯文学部分(上)

(一)神话
1.保存神话的作品:《山海经》、《穆天子传》、《列子》、《庄子》、《楚辞》、《淮南子》。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是他们愿望的表达。
2.神话: (1)最原始的定义,缺乏意义:说的是神的故事。 (2)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西方学者如列维斯特、卡西勒认为,神话的内容里面有无比严谨的内容和结构,与我们现代人自以为的严格性类似,背后也有严谨扎实的概念结构。ps.欧丽娟:人总是自大的,我们只有缩小自己才能认识到对方的美好。
3.德国思想家卡西勒,《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神话所赖以建立的基本构成就是要有信仰的要素,在神话产生想象中总是暗含有一个相信的活动,如果没有对它的对象的实在性的相信,那么神话就会失去它的根基。(*六朝的仙话、志怪是把鬼神当做现实来写的)
4.西方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跟西方有不同的发展源头和脉络,要建构中国很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话,就要从神话开始。
5.神话的文学意义在于: (1)神话,是孕育于非逻辑性之思维运作和感谢之想象互动的心灵的结晶,它“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当神话以特有的方式来感知世界时,神话与诗就像血脉互通的孪生子,卡西勒说,一涉及神话,“我们首先得到的印象就是它与诗歌的近亲关系,……'神话创造者的心灵是原型(*荣格:原型说、集体潜意识),而诗人的心理……在本质上仍然是神话时代的心灵。’”故神话思维可称为诗性思维。 (2)当神话脱离用以解释宇宙自然的原始状态时,将更加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与矛盾冲突,由此,神具有丰富的人性而人格化(*西方神话更能体现这一点),神话内容就会变为神话文学。中国神话是静态化片段式的并列,西方神话是动态叙事化的发展。 (3)神话故事与神话材料成为后代创作时取资的文学素材。(*例如李白、李商隐、李贺)
6.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2)自然神话(《山海经》中的烛龙:解释日夜变化); (3)战争、感生神话(吞玄卵受孕); (4)变形神话:变化为另一种形态,而生命继续存在。 a.变形神话很特别,生命力很强劲,超越时代的人类本身的内在需要,变形的思维一直延伸到现代艺术。卡西勒认为,不止是变形,所有神话都可以解释为对死亡坚定而顽强的否定。变形神话是对这种心理的绝佳反映。变形神话揭示出世间万物并不是互相阻隔,各行其是,每个生命体都是另外一种生命的延续,只是转化为了另外一种形式,物类之间打破藩篱和界限,彼此流转,整个造化世界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传承,完全超越个体。如精卫填海、夸父——面对死亡时,所做的精神上的努力,死与再生的主题成为人类普遍心理的反映。 b.变形神话是有区别的,日本女学者中原美代子:欧洲的变形神话是离心型的,如宙斯变成天鹅,达芙涅为摆脱阿波罗的纠缠变身月桂树;中国神话的是向心型的变形逻辑,以人为中心,即鬼怪动植变成人形。在《山海经》中,还没有体现这种向心性,更多的保留了初民在图腾信仰之下呈现一种半人半兽的状态。 (5)推原神话:事物的起源。(*盘古的头发变为星星——流星雨;虱蚤变为人类——人类是大地的寄生虫)
1.1山海经神话
1.卡西勒:神话世界犹如一个戏剧般的世界一样(西方式),对于西方神话来讲,神话世界就是一个关于各种活动、人物和冲突力量的世界。这种戏剧般的神话世界,源自初民在自然中都可以看见的冲突,因此神话的感知总是充满这种神话的质。这些神话所看到或感到的一切,被某一种特殊的氛围所围绕,或者欢乐,或者悲伤的气氛,或者是苦恼,或者是兴奋,欢心、意气消沉等等(*与小说相似),如果用此来衡量中国早期的神话,这段话并不完全成立。
2.浦安迪比较中西方神话,他认为西方神话是叙述性的,而中国神话是非叙述性的原型,是静态的呈现,通过空间布置,以断片的、局部的来组织。希腊神话是以时间的架构性为原则,但是中国的神话比较以空间性为经营的中心。
3.俄国学者李福清(中文名)教授:许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积极利用古代的中国神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做这件事件的,叙事的章回体小说比诗歌用得多得多。在诗歌里,神话形象只是作为比(*赋比兴的“比”)的对象,而且它出现的方式是偶然的、散见的提到,或者是一种联想或暗示来表达。但是,在叙事章回体小说里绝对不是如此,它甚至是以结构式的方式成为整部小说的基础,它甚至用高度的暗示力来指引这个故事的发展。
4.浦安迪:在章回体小说里神话用得非常多,但学术界长久以来忽略这个现象,这个学术界忽略的角落,中国传统的叙事问题当中的原型问题。原型与神话密切相联,蒲安迪先生在很早就用原型批判理论研究中国神话,发现保存在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古神话,当然跟西方神话大异其趣。但是,就中国文化本身而言,这个中国古籍中的古神话也仍然保持了大量重要的文化密码,有一些小说作者在创作中破解了这个密码,但并不是分析性的,而是将神话作为原型、素材融入小说作品。这个文化密码跟后来的叙事文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奇书文体(*经过文人高度雅化的作品,而非世代累积型的作品,里面有很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整体结构设计。这样一个无远弗届的神话的影响力使得我们后代在重新面对叙事文发展的时候,也一定要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从而能够讨论中国史文在中国文化里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因此他试图在做一件事情,他呼吁重新建构一个由神话到史文,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最认可的一种工作,接下来是明清的奇书文体,这样建构出来的发展途径跟西方不一样,可以是两条不同的演变路线,这在比较文学里面,是一个很有趣也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课题。 *蒲安迪认为文学发展的线索: 中国:神话——史文——奇书文体 西方:史诗——romance——novel
5.《山海经》,中国先秦重要古籍,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到西汉初年,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6. 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将《山海经》内容概括为“远国异人”,全书共记载了四百五十多位“异人”,人形仅有十之二三。
7.《山海经》诞生的文化环境: (1)现代学者袁珂考察,《山海经》是战国中期楚地人的作品; (2)《山海经》的流传是跟巫史相关的,巫师博学,掌握着大量的文献资料。 (3)原始《山海经》的来龙去脉,有说是新疆,又说是巴蜀——“五极说”,把清代学者郝懿行的宗周文献说随便地推翻了。台湾道教学者李丰楙先生认为:《山海经》调查资料的周详、保存史料的丰富,应该是属于宗周王室,传承于夏跟商。宗周保存的资料里还有执官所掌握的天下舆图,当然,这是古《山海经》,今本《山海经》经过整理和撰写,它的整理和流传跟楚国的巫史有关,基本可以说是一种秘籍。参照楚国的相关记载,像观射父、左史倚相、屈原等都是颂述古训、博学多闻而著称,由这些人所发现,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其实也跟《山海经》之类的奇书是相同的。
8.古《山海经》的来源与楚地有关,而楚地又与宗周的王室相关。《山海经》中的“中山经”部分,经过学者的比对考察发现“中山经”里面的地域背景简直就跟夏人的活动区域是互相吻合的。而夏商周是一脉相传的,夏、商的档案传承到了宗周的王室,其中也有天下的舆图,所以推断《山海经》的呈现形式是有文也有图。所以有学者主张,《山海经》是先有图,才有文字。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可以证明《山海经》是有图的。
9. *南宋学者朱熹怀疑《山海经》应该是一部图画的书籍。 *王应麟也引朱熹的话,《山海经》记各种异物飞走(*走:跑之意,保留着河洛话、福佬话,即闽南语里面)之类,常常说东向或者说东首,方向感太鲜明,所以他怀疑在讲东向或者东首的时候是看着图,有一个方向在指涉。*现代学者曹道衡也认为《山海经》可能是先有图,后有文字。
10.浦安迪:《山海经》以降,他们对于空间的描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博物体(*世界观布局)的发挥。我们再来考察《尚书》禹贡篇、《周礼》地官篇,一直都到《山海经》,到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这类写法都展现出中国对于舆地空间的叙事传统,虽然定位地理疆界的划定与描述,内容也很荒诞怪异、变形奇异的图示,不过这些后来都成为魏晋志怪小说的创作来源。
11.《山海经》最重要的注:郭璞注 *郭璞本人就是方术士,据记载他可以算命,撒豆成兵,可以算到自己死于何年何地,他自称见到过异人,但是他是不被当代贵族所看重的,也因此抑郁不平。 *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被歌颂为一种不被死亡打倒的强大意志力)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馆臣们断言:“《山海经》不作于三代之上,殆周秦间人所述……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实为小说之最古者尔。
13.《山海经》的影响: 一是后世建构仙境乐园的主要来源,如凤凰出现带来的太平盛世,某地有息壤,某地长着不死药等等。 二是女儿国。“女子国在巫咸的北方,有两女子居,水周之”,是一种女儿国的想象,对男性写作传统的一种女性性别的投射。连《三国志》、《后汉书》、《南史》、《新唐书》等正史中都有女儿国(*名“东女国”、“西女国”、“女蛮国”)的记载(*蒲安迪:神话到史文),特色是整个国家中只有女子,那些女子要窥神井或者入水受孕等感生(*原始神话里,水本身就是生命的来源),这些国家都在东北方海域。《玄奘西域记》有西域女国,《西游记》里有西凉女国,明代《西洋记》,随着发展,原型不断丰富,子母河、落胎泉、引生桥等构建出来。《山海经》包含了人类经验和想象的原型,这个原型可以被发展,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三是西王母形象。“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成为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 四是影响到《镜花缘》的创作 1.2《穆天子传
1.《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巡狩天下之事,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背后彰显中央要统治四方的象征实践,是中央集权的体现,也可以说,把中央意识的建立跟上帝、天命相结合,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所以《穆天子传》不会成书太早。
2.《穆天子传》一般被视为是汉代的文献,它的内容虽然不是汉代的,但在周穆王的故事背后,有一套汉代的意识结构在支配,换句话说,故事材料可能来自周穆王,再加上其他的想象,怎样组织这些材料,背后所反映的是汉代的意识形态,例如:《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巡守天下,从东到西体现的是对称的宇宙观,这就是汉代的产物。透过汉代的各种文献、画像、出土文物等等可以看出,在汉代的宇宙观当中,西王母是西边、阴的象征,在这种对称的宇宙观中,汉代又创造出东王宫,代表阳——对称的阴阳构建。 1.3楚辞中的神话题材
1.《离骚》《天问》《九歌》等体现出的神话。《九歌》被视为一场巫术的展演,甚至有学者认为《离骚》是在灵魂出窍的情况下写成的。
2.“吾令丰隆承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屈原的求女主题——幻化成为各式各样的形态,但万变不离其宗,诗人追求崇高美丽的女神。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对美人的追求并不是恋爱的情歌,也不是陷入爱恋的男子对女子的魂萦梦境,体现的都是坚持不懈的灵魂追求。

封面:图库 排版: 觉明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