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0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0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第一节 肝病案例 泻补手法

第228页,《离合真邪论篇·黄帝内经》第二十七篇,这篇也是很好的一篇。这个第一段讲:我们谈的是邪气从外面进入身体里面的状况。所以第二行他说:“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邪气在经上面,我们如何治疗?病人会产生哪些症状?如何治疗呢?

一般来说,病在经络、十二经脉上面,大部分都是表症,外面进来的,有时候你扭伤,伤到经络;有时候是伤寒感冒发烧,伤到经络,都是外露的。经有病的时候,岐伯回答这一段就是,下面讲天地中间的邪进入身体的时候。我们讲邪就是一个病。

所以说以前很多人,西医在研究中医的时候说:“你看这个中医,用这个'邪’字,很讨厌,你说这个邪啊,就是让我不相信的地方”。你错了!你真的读通了之后,还只有用这个字比较好啊!

为什么?因为你把病立名以后,你用显微镜去看到各种病毒以后,你反而不好,你看太细了。有没有必要看那么细呢?没有必要,反而更坏事!因为它存在在那边。我们一个邪就代表生病了,你不舒服。那不舒服,治到你舒服,那里边即使有一些病毒在里面,也没有关系,它不会作孽的。

0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就好像我们治病,比如说一个人50岁了,他得了肝癌,我们把他治好了。可是他跑去做什么正子扫描,说肝还有一个小肿瘤,这个可能是癌症。他就紧张了,开始动。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小肿块可能五十年、一百年它都不会困扰你呀?它无害的嘛!你为什么要去把它找出来?

所以西医是挤也把他挤出个病来,他不相信,他设定世界上没有健康的人,硬把他挤个病出来。所以他的观念是这样子,人都没有健康的,所以你如果没有吃药,就觉得很奇怪。等到查出来说,非要造成这个的,一定有问题,一定要治的时候,给你治疗的什么?又叫你去吃阿司匹林,没有用,没有药,想尽办法把你搞死掉。所以说,如果你喜欢被屠宰,到医院去被屠宰。

这一段看229页,这个天地之间有二十八宿的“宿度”,地上有山川河流。“人有经脉”,经脉,经就是大河,比如长江、黄河这种是大经,那还有小的河川。“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所以冷的时候,经里面的气会凝固住,对不对?我们讲寒就是造成瘀血嘛。

0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人家说,他担心瘀血块流回心脏,会造成这个心脏病;瘀血块进入脑部,会造成脑血管栓塞。你就没有想到:这个血块就是天寒地冻经脉太冷嘛?那你就要吃一些让血液变稀的药。那你想到让血液变稀的药,你有没有想到它的后遗症呢?血液不能太稀啊,血管就会破裂,对不对?结果的确是没有堵塞,可是你血管破裂掉,血溢出来,脑溢血,这个不好。这就是讲的很清楚嘛。

人“天暑地热,经水沸溢”太热了,溢出来,如果太热的话,就会满则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这个大水来之前,有大风,一定会这样子。“夫邪之入于病也”病邪入到经脉里面,“寒则血凝泣”这就是寒热。诸位,这个就关系到我们诊断,关系到我们处方,因为我们处方里面有很多热的药。

如果暑呢,“则气淖泽”,热气往上升,暑,太热。虚邪,这个时候因为寒,因为太暑太热,造成病邪会跑到身体里面来,就好像外面山川河流有风一样,“经之动脉”也是一样,就是受到这些,当我们有过寒或过热的时候,这些机会都是天外带的邪进入我们身体里面,侵犯我们身体的时候会产生的。

0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我们寸口的脉,我们有时候可以从寸口脉看出来,“时大时小”。当脉太大,代表邪来了,病来了,我们人体去抗它。脉小就是平,身体好,这个病就恢复健康。如果一个病人脉大,你给他治疗,他吃完药以后脉就平缓下来,脉速度变得很快哦。那你再用经方的时候,瞬间就变掉了。有的时候三个小时,有时候隔夜就变掉了。你如果用一般温病派的方子不会变,有的时候方子吃下去的确很好,表面上很好,实际上病根没有去掉,病的根没有去掉。

这一段的后面这边“吸则内针”,吸的时候我们把针插进去,插到身体里面去,这个不伤到气。“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这是泻的手法,对不对?等到呼的时候再引针出,再出针,把针拔出来,这都是泻的手法。

还在讲补泻,230页“不足者补之”,病人我们有经脉不足的现象,麻木,病人酸,隐隐作痛,病很久了,这个痛很久了,久病为虚,都是我们要用补的手法。虚实辨证,就是这样来的,补之。岐伯是“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就是先去揉揉那个要下针的地方,有遇到血管把它切开来,把它用指头推开来。“抓而下之”就是抓到皮肤,把皮捏起来,针扎进去,我刚刚跟诸位讲,现在我们不用了。

0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呼尽,等到病人吐光气的时候,针下进去“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我们为什么要久留?就是要等他的气,气到的时候,皮肤可以看到,变成粉红色,针的周围一块粉红色。气来的越大,粉红色块越大,气来的越小,粉红色块越小。健康,人比较强壮的人,气都很大。针扎进去,针了半天,就没有什么气,只有针孔周围一点点气,那身体很虚了。扎进去是这样子,二十分钟起针还是那样子,那气都虚掉了,极虚。

所以,一般你帮病人扎针的时候,那个背上或手脚旁边那个针孔旁边一群粉红色,就是气至,气至可以看到了。扎进去是青色的,那是扎到血管去掉里面瘀血,那不是气至,那是血至。我们要气至,不可以血至,是你扎错了。气至的时候,要待它像贵人到你家来,好好招待它。

所谓“不知日暮”,你不要管太阳,不要管它时间,“其气以至”等到气到了以后,气平了,这个时候呢,等病人吸气的时候,把针拔出来,不让气漏出去。这个时候“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这是补的手法。所以补和泻在这里,很简单,呼气的时候、吐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出针,这就是补,反过来就是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