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不足,出汗就多。72岁农村老中医告诉我:治疗多汗,补足中气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朋友常打趣,说我治了半辈子的病,老来倒改做钻研文字了。怎么说呢,文字可以承载思想,能用文字的形式将我半生的治病心得分享出来,有人看,有人受益,至少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件不错的事。
出汗这个事,我们从不同的病机出发,已经说过好多次了。今天我们就再来说说多汗与中气之间的那点恩恩怨怨吧。
前阵子,我接诊了一位患者,40出头的年纪,什么毛病呢?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晚上,总爱出汗。能用的办法都用了,无济于事。
因为他之前有位朋友的耳鸣是在我这调理好的,所以他的朋友就让他找了过来。
问诊中,他告诉我,他之前用过固表止汗以及清热的药,都没有什么作用。舌诊,我发现患者舌苔白腻,较浊,舌头中间有一小块地方,没有舌苔。把脉,发现他的脉缓弱细滑。
了解完情况,我便给他开了个方子:制半夏、茯苓、白术、桂枝、泽泻、地骨皮、白蔻仁、党参。
药用三剂,患者出汗的汗量、次数出现了减少。接着,我随证调整药方,让他继续服用七剂,他就不像之前那样出汗了。
为什么要为患者开这样一个方子呢?
患者舌头中间少了一块苔,这在中医上叫做舌苔剥落,一般跟胃气衰弱或者胃阴不足有关。再根据患者的脉象,我发现他的问题主要是由脾胃之气不足导致的。
脾胃之气不足,就不能上蒸精微之气,患者从而出现剥苔的现象。同时,脾胃之气不足,就不能很好地代谢水湿,水湿内聚,日久成痰湿。痰湿内蕴,人体水液就无法按正常路径进行输布。
但总得找条别的道吧,于是它们就找准了汗孔。我们知道,气有收摄作用,中气不足,气的收摄作用就会减弱。这时,水液轻而易举地就从汗孔里面出来了,患者就出现了多汗。
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方子也就一目了然了。
既然患者的问题出在脾胃之气不足,那么想要治病,我们当然就得补中气了,除此还得化湿浊。
※ 健脾益气——白术 茯苓 党参
党参是临床常用补中气的一味药。白术以及茯苓,不仅能健脾,还能燥湿利水。这三药,我主要用它们来健脾益气。
※ 化痰除湿——制半夏 白豆蔻 泽泻 桂枝
为使补而不滞,我用白豆蔻来行气,同时它还有温中、化湿的作用。制半夏能燥湿化痰。
痰湿之邪,遇阳则化,我再用桂枝来行阳化气。至于泽泻,我用它来利水,主要是为了将痰湿之邪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 泄肺清热——地骨皮
我用这味药,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泄肺,增强肺对水液的通调代谢作用。湿邪郁久容易化热,所以我的第二个目的,主要是通过它的滋阴清热之效,来防范湿邪郁久而化生的热。
从上面的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治疗中气不足导致的多汗,补足中气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还是20多年,一位72岁的老中医提醒我的。
以上就是我在治疗中气不足型多汗方面的一点经验,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