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吴茱萸汤经典病案

摘自《李克绍伤寒解惑论》:顽固性头痛(张佃民医案)

谢某某,女50岁,军人家属,1975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头痛已两年余,痛当颠顶,如有重物覆压,必以手或其它暖物温熨颠顶,才能略觉缓解,最怕冷,冷则剧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风。痛剧时,干呕、吐涎沫,但不吐食物,亦不吐水,再重则手足厥逆,出冷汗,别人呼唤,亦不答应。曾延请医约40余名,遍及冀鲁豫苏四省,曾服过珍珠、牛黄、琥珀、天麻煮鸡、蝎子、蜈蚣等,药价贵的每剂40余元,但毫无效果。查脑电图正常,脉沉弦,舌苔白薄而腻。

此是寒浊上逆,厥阴头痛,宜温肝降浊,吴茱萸汤加减主治。处方:吴茱萸9、党参9、生姜3片、柴胡、生白芍、炒枳壳、制半夏各9、羌活、防风各4.5克。水煎服。

12月25日复诊:上方三剂,痛减,可以脱帽,夜间看篮球比赛表演,亦不甚痛,脉弦像已减,嘱原方续服三剂。

1976年1月5日,三诊:痛虽减,但有时仍吐,上方加苏梗9克。

1977年4月12日,四诊:时隔半年,上方前后共服20余剂,已不痛不吐,仅在月经前后,或有数秒或一二分钟的似痛的感觉,饮食如常,自述以往遇冬,必以厚棉絮裹头,而1976年冬季极冷,未戴棉帽子,亦顺利过冬,现在只是有时觉得眩晕。上方再加菊花、钩藤各9克,患者带方回家。

按: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在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少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厥阴篇“干呕吐延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另外,《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还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节,这四节对于吴茱萸汤主症的描述,虽有“欲呕,烦躁,吐延沫,头痛、胸满”等的不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病理是寒浊壅塞,寒浊或在胃上口,或偏近胸中,或聚在胃中脘,病灶的远近和寒浊的多少,以及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耐受性,构成了这些不同的症状特点,但不管怎样,寒浊不开,症状就不会消失,而吴茱萸汤正是温胃降浊的有效方剂,其中生姜辛温而散,和胃散水,吴茱萸苦温而降,暖胃降浊,是本方的主药。用人参、大枣,是扶正安中,相辅成功,因此,吴茱萸汤对于寒而兼浊者,用之必效,睡后口角流延一案,就是寒浊,所以本方用得恰好

本人思考:这个星期去省中医跟主任的门诊,同样遇到一个妇女,头痛,痛则呕吐,晚上睡觉则流涎。但是这个妇女还有上腹绞痛;小便淋涩,不黄;吃温热的食物就易上火;巅顶痛;双手冷;舌淡苔薄白,脉细。这就不能因为有吴茱萸汤证就直接用吴茱萸汤了,因为病人不仅仅只有厥阴的寒,还有厥阴下陷后化热的情况,是厥阴的寒热错杂证,故主任用了乌梅丸。其实吴茱萸汤证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定在厥阴后,再考虑是否有夹杂,因为厥阴之上,风气从之,中见少阳。厥阴从乎中也。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