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唐代诗人一样,李商隐的一生也同样没有逃脱掉仕途的坎坷。毕竟李商隐是有才的,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似乎暗淡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幸,其作品还是很受后世人偏爱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我们还在孩童时候就知道这诗名句,尽管尚不明白他的意思,但至少是记住了李商隐这个人。
李商隐一生尤以无题诗见长,他的诗意境超越了时代,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以至很多人,甚至古人刚开始接触他的诗的时候,只是觉得诗句很美,但却不明白他在说什么。那么,李商隐为何又是被名字所累的呢?他的名字有着怎样的玄机?而又与著名的商山四皓有何关系呢?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是取“商山隐者”之意,后来取字义山,字与名关联,寓意着商山隐者之高义。“商山隐者”又是何人?这里面所说的商山隐者,就是指传说中的“商山四皓”。商山距离长安并不远,这一带原本不是隐士居住的地方,而是哪些渴望功名富贵的士子们聚集的地带。商山的名气来自于商鞅变法,商鞅因为有功,被封于此地,后被称商鞅或商君。我们再来说说商山四皓的来历。
秦始皇称帝后,选拔了七十名饱学之士并授予博士之职,以资顾问。及至秦末大乱,其中有四名博士避世隐遁,隐居于商山之上,靠采摘野果野菜充饥。因为四人皆年愈八旬,且白发皓皓,故被世人称为“商山四皓”。汉初,刘邦曾数次派人去请,四人均未应允出山,后应张良之谋,助太子刘盈巩固了太子之位,然后又飘然而去,回山继续过起了隐居生活,至此名声大震。
这就是李商隐名字中“商隐”的出处和含义。士人之家,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都蕴含着父亲的无尽期望,李商隐的父亲也是一样。李嗣似乎期望儿子平居之时可以高义,国家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帝王之佐,光宗耀祖。
那时的士人对于“出处”二字看得是十分重。出,即踏入仕途,安邦定国;处,即躬耕林下,洁身自好。孔子为士人定下的出处纲领是“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这就意味着士人在清明的时代,当勇于进取,要以天下为己任;在污浊的时代里应当急流勇退,时刻保持读书人的气节,绝对不可以为了私利而同流合污。
李嗣给儿子取名“商隐”,饱含了一个父亲的期待,他本意并非是要儿子学做隐士,而要其仕途顺利,能够出将入相,但在道德上须以商山四皓为榜样,不可于浊世中污了自己的清名。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个期待,也正是这个名字却累了李商隐一生。在中唐哪个政治不是很清明的时代,李商隐一直受着进退抉择的困扰,时时在入仕和退隐的矛盾里纠结,在朝廷与藩镇的矛盾里纠结,在藩镇与藩镇的矛盾里纠结,在家庭与党派的矛盾里纠结。
李商隐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头,都不肯辜负自己的名字,不肯辜负父亲的期望。于是,在时人的眼里,乃至现代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而他的悲剧生涯也确实是为名字所累了。如果李嗣知道了儿子的一生,不知是否会后悔给儿子取了“商隐”这个名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