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病脉证第二/暍病(伤暑)/一物瓜蒂散,附香薷散、藿香正气水(暑湿伤阳)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暑湿之邪另一种情况,
看第27条,
《金匮要略》“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七个) 上 ,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在《讲义》的[校勘]里面说,《伤寒论》里面也有这么一个条文,但是就没有“一物瓜蒂汤主之”这7个字。所以,有人怀疑这个方,是不是后人给加进去的,《伤寒论》里没有呀。但是我觉得它毕竟是给你作出了一个范例,用不用这瓜蒂汤吐法呢,咱们后说。
先说,
“太阳中暍”- 这是个太阳中暍的暑湿伤阳。
在病因上他概括为
“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病因上是夏季贪凉,不管是饮冷,还是汗出入水中,都可以导致暑湿伤人。特别是伤阳。
“身热疼重”- 暑湿伤人,特别是伤阳后,他表现为身热,而且有疼痛、身重。
“脉微弱”- 这说明阳气被遏,阳气被伤。
“一物瓜蒂汤”- 它是吐法的代表方剂,用到这里,怎么能使暑湿之邪去掉呢?一种看法,说通过涌吐,全身汗出,所以能够散湿,能够祛暑,这种解释不好理解。
现在临床上吐法很少用,中医,包括西医也是,吐法只是用在:第一,是食物中毒时用吐法。
第二,就是寻死的人服用了毒药,为了给他洗胃才用吐法。
还有,就是急性胃扩张者,为了解决“宿食在上”的问题,“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用吐法。
就是这么几个用法。伤暑时没有会人想到用瓜蒂,那天我讲的急救法可以用盐水,盐和水和在一起,也能起到涌吐的作用。
由于一物瓜蒂汤,它不能食用,结果使后人开始琢磨,怎么能够既要祛暑又能够散湿,解除暑湿之邪呢?
那就是“夏用香薷”的问题。我想在这里介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的香薷散,它的组成就三味药,是香薷、白扁豆、厚朴。解表散寒,化湿和中。
由于夏季贪凉饮冷,受寒凉了。
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这种情况下,咱们看到的夏季的
* 胃肠感冒,它也表现为恶寒、发热,但是胃肠感冒它表现的不是想吐,吐不出来,就是大便出现了腹泻等症。那就是常用藿香正气水,那是真好使,现在大家知道,老百姓也好,西医同志也承认,藿香正气水有效。
别看它味挺大,它是醇类、酒剂,所以,它的味儿特别辣,辣的刺鼻,但是有时候就喝一、二瓶,就解决问题。
* 假设说,不是吐泻的情况,只是表现头疼、头重、恶寒、发热、胸闷,四肢倦怠、烦躁,但是脉浮(是个表象),舌苔白腻(因为,暑湿之邪有热邪,又有湿邪,所以舌苔应该是白腻)。
这样的情况才能使用香薷散。从中焦而治。
香薷散,加减法:
* 香薷散,再加上黄连,就是针对湿邪很重,它要化热了。加黄连清胃热,而且少量的黄连又有养胃、健胃的作用,这要根据舌苔的情况,有没有黄腻的表现,加了黄连的这个方子,就叫“四物香薷饮”。
* 如果再加上茯苓和甘草,本来加两味药应该是六味,它是以茯苓为主,所以他说是“五味”,千万不要忘了,加茯苓,再加点甘草缓中,叫做“五味香薷饮”
* 如果在“五味香薷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木瓜,就叫做“六味香薷饮”。夏季里,特别是身上关节痛、烦,下肢的肌肉若有转筋,木瓜就更应该用了。它祛湿,还能够缓解疼痛。
* 再加四味药,有术、参、芪,我一说用这三味药大家就应该明白了,这就是中焦偏于脾虚湿盛,湿邪困脾,来用温补的办法,有术、参、芪,再加上橘红,没有橘红用陈皮,我认为也可以,这就是针对脾虚湿困,就得用“十味香薷饮”了。
因此,在夏季,对于小孩、老年人脾虚,湿邪又缠绵不去,这个方就比较稳妥了。
实际它给后人的启发是,
第一,从肺来治,宣肺化湿,而不是去涌吐。
第二,从脾来治,刚才我说的这些,不是芳香化湿吗,从脾来治。
第三,从肾与膀胱来治,就是利水渗湿,所以这样既全面又稳妥。
而且适宜小儿和老年人,这样一个体虚体质。
我们刚才学习了伤暑的暍病,尽管只有三条原文,方子就这么两个,一物瓜蒂散还不那么确切,但是给后人的启发,特别是对于《素问》讲的“先夏之日为病温,后夏之日为病暑”,已经发展到更为切合临床实际了。暍病就讲到这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