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第142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之脉,络头下项。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少阳之脉,循胸络胁,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少阳里病也。

太阳少阳相并为病,不纯在表,故头项不但强痛而或眩冒,亦未全入里,故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此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刺大椎第一间,肺俞,以泻太阳之邪;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邪在表,则可发汗;邪在半表半里,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亡津液,损动胃气。少阳之邪,因干于胃,土为木刑,必发谵语。脉弦,至五六日传经尽,邪热去而谵语当止;若复不止,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之证。而曰、或曰时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病状未定,不可以药,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故刺而俟之,以待其机也。苟不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入胃,则发谵语。设脉长大,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大而弦,五、六日谵语不止,是土病而见木脉也,名曰负。负者,贼也。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方有执曰:并,犹合也。彼此相兼合,而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远,故但兼并也。

喻昌曰:少阳之脉,络肋间,并入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而实非也。肝与胆合,刺肝俞所以泻胆也。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气,刺肺俞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发汗则谵语,与合病木盛克土之意同。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而阳明负之互词,刺期门以泻木邪之盛也。

林澜曰:大椎即百劳穴,一椎上陷中,主泻胸中诸热气。第一间疑即商阳,在手食指内侧,主胸中气满,热病汗不出。肝俞在九椎下,肺俞在三椎下,各去脊中二寸,二穴并主泻五藏之热。期门在乳根二肋端,主伤寒,胸中烦热,过经汗不出。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弦属少阳,头项强痛属太阳。眩冒、结胸、心下痞,则两阳皆有之证。两阳并病,阳气重可知。然是经脉之为眚,汗吐下之法,非少阳所宜。若不明刺法,不足以言巧。督主诸阳,刺大椎以泄阳气。肺主气,肝主血,肺肝二俞,皆主太阳。调其气血,则头项强痛可除,脉之弦者可和,眩冒可清,结胸、痞硬等证可不至矣。

若发汗是犯少阳,胆液虚必转属胃而谵语。此谵语虽因胃实。而两阳之证未罢,亦非下法可施也。土欲实,木当平之,必肝气清而水土治,故刺期门而三阳自和。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传少阳,两经并病,大阳则头项强痛,少阳则或觉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此已是结胸初证,当刺大椎第一间之肺俞、肝俞。刺肺俞以泻太阳之郁,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郁,缘肺与太阳,同主卫气而司皮毛,肝与少阳,同藏营血而司筋膜也。慎不可发汗以伤少阳津血,发汗则土燥而为谵语,木枯而为脉弦。盖其胸隔痞硬,己是胆胃俱逆,再发其汗,火烈土焦,遂入阳明,而为谵语。胆胃愈逆,则时如结胸者,当不止如是而已。若五六日,谵语不止,则胆胃之津益耗,当刺厥阴之期门,以泻少阳而救阳明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与少阳并病,其原有二,一为太阳水气不能作汗外解,循三焦水道内壅,水结寒水之藏,则胁下痛,水结寒水之府,则少腹满而小便不行,此并手少阳三焦为病者也。一为太阳水气垂尽,胃中消食之胆汁生燥,此证津液先亏,设治之不慎,使胆火炽于胃底,胃中津液耗损殆尽,由是胃热上薰于脑,神识被蒙,发为谵语,此合足少阳为病者也。无如近世医家,妄称半表半里,甲木乙木,而不求病原之同异,一遇此证,无不以大小柴胡为圭臬,此真相之所以常不明也。考头项本太阳经脉,由脑后下项之道路,水气不能作汗,则强痛。水气少而经脉拘急,则亦强痛。水气郁而欲达,则病眩冒,此眩冒当从汗解者也。水气虚而标热上行,则亦眩冒,此眩冒之不当从汗解者也。水气结于心下,则心下痞硬而成结胸。水液不足,则虚气上冲,心下痞硬而时如结胸。时如结胸云者,明其有时而软,可断其非水结也,故治法当刺大椎第一间。泻其肺俞、肝俞,令肺气不郁于上,则上源足资津液之虚。肝脏不郁于中,则肝液亦能滋胃中之燥。设不明其为津液之虚,泥于头项强痛,误用麻黄发汗,则胃中胆火,益无所制,将胃中宿食尽化燥屎,毒热秽气上熏于脑,而谵语作矣。曰:「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者」,此亦开肝脏之郁,借肝藏余液,以息胃中胆火,使不至燥热而生变。盖因胆寄肝叶之内,惟肝液能制其焰故也。若过此以往,直可决为大承气证矣。不然,少阴篇之下利色纯青,此正胆汁为病也。何以急下而宜大承气汤乎?厥阴之厥深热深,厥微热微,此亦胆火内炽也。何以应下误汗而口伤烂赤乎?近人因此条谵语刺期门与后二节同,谬指为热入血室。夫妇人有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凭证,故其谵语,可定为热入血室。此证为液亏胃燥之证,不知何所据,而指为热入血室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论述太少并病,太阳和少阳的并病,而类似结胸,治疗用刺法,未用汤药。

为什么要用刺法?因为有少阳的问题,不能发汗,不能泻下,少阳是禁汗、禁下的,所以张仲景用刺法来代替汤药治疗。

太阳与少阳并病,就是先有太阳病,后有少阳病,这就叫并病。并病是有一个前后次第。症状是头项强痛和眩冒,头项强痛是太阳经邪不解,或者出现眩冒,眩冒是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有眩冒。少阳的里气不和,少阳之气不能够疏泄,所以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这个人心下痞硬、痞塞、硬满,有的时候就重了,就像结胸,可能有疼痛,有的时候就好一点儿。什么道理?因为它是太阳和少阳并病,少阳之邪游离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它有的时候向里,就时如结胸,有的时候它偏于表,就好一点儿,所以古人就认为这是太少并病,还不是纯粹的少阳本经自病。

既有太阳经证,也有少阳经证,当刺大椎第一间,第一间就是大椎穴,当刺大椎和肺俞,这两个穴都能解太阳经之邪,大椎是在脊骨第一节的陷中,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一寸五分,肺合于表,太阳之表,所以能解太阳表邪。肝俞去胆经之邪,因为肝胆相表里,刺肝俞就解决了少阳之邪。这样太阳之邪解了,少阳之邪也解了。慎不可发汗,不要认为有头项强痛就发汗,千万不能这样做,要谨慎了。为什么?因为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和眩冒,它有少阳证,少阳的邪是不在表的,治太阳可以发汗,治少阳就禁汗。你要是误用了发汗,不能够解除少阳之邪,反伤了胃里的津液,使少阳之邪由肌而克于胃,就要发生谵语。这就是少阳的禁忌之法。

只要出现了少阳证,就不要发汗,也不要泻下,要治从少阳。为什么?因为少阳这个病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误发少阳之汗,就要谵语。伤了胃的津液,胃一燥,少阳的热邪就乘虚而入,所以就说胡话,胃气不和了。脉弦就是少阳的脉,一直到五六日,而且还是谵语不止的,这时候可不可以泻下?这时候有谵语了,谵语是阳明了,是不是用调胃承气汤?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脉弦就是少阳证,少阳之邪未解,不能够泻下。少阳不但禁汗,也要禁下。

当刺期门,应当用针刺之法刺期门,期门为肝的募穴。刺期门做什么?用泻法,随其实而泻之,泻胆经之热。胆经之热解除了,这个人就不说胡话了。因此,这一条就是既有结胸的类似证时如结胸,也说明少阳病禁汗、禁下的这样的一个道理。

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凡是阳经的病,只要是出现了少阳证了,就得以治疗少阳为主,这是指用汤药而言的。为什么?因为病已经涉及少阳枢机不利,不给和解少阳,给它发汗、泻下都是无济于事的,同时汗下要伤正气,就带来不良后果,谵语,烦悸而惊,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重的时候都有死亡的危险,这个事情一定记住。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刺,这段的意思在此。

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大椎就是第一胸脊那个线中就是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刺突之间)。那么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全是泻五脏之邪热的。用针灸用针刺的法子,以去胸腹之邪热就可以了。

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病了。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那么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无的时候也可以用针刺的法治疗。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子恒试注

太阳与少阳并病,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症见太阳病证头项强痛,或伴有眩晕,偶尔可见结胸之证,心下痞满而硬,此皆是少阳证的表现,此时应当针刺大椎穴、肺俞穴以解太阳之表,刺肝俞以解少阳邪热。因有少阳证,当须忌汗法,需谨慎不可用发汗之法,发汗后若病陷入阳明,则可见阳明谵语一证。如果过五天,脉像弦,谵语不止,是少阳阳明并病,因少阳禁下,所以也不能使用下法,可以针刺期门穴,以泻少阳之热。

本条主要介绍少阳的禁忌之证,原则上三阳同病,当从少阳论治(互参第99条)。

【条文互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前文提要

第121条: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第125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第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第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第129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第130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第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第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自我测验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复制可见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