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阳明病的特点:里、热、实

21条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课前思考:

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何证已解,何证未解?

2.同样是太阳病发汗,为什么有的是遂漏不止,有的是大烦渴不解,有的是蒸蒸发热?

3.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能否用白虎汤治之?为什么?

4.调胃承气汤中为什么不用厚朴、枳实?为什么大黄要酒洗?为什么大黄要同煎?

21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太阳病”,这是病的来路,中风也好,伤寒也好,伤的是表,不是里。“三日,发汗不解”,发汗发了三天,依然没有痊愈。

“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头项强痛、恶寒、身痛等太阳表证随汗出而解,但发热非但没解,反而热势更盛,变成“蒸蒸发热”。太阳病的发热是翕翕发热,吴谦称为“阵阵发热”,一阵一阵发热,没有持续性,蒸蒸发热是持续的、由内向外的、象在蒸笼里一样的发热。“属胃也”,强调这种持续的发热不是阳明经证的发热,而是阳明腑证的发热,属胃就是属于消化系统,属于胃家。

阳明病的特点用三个字概括是里、热、实。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的特点是里热,这个里是相对于太阳而言,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如果相对于太阴,阳明为表,太阴为里。经证发热有三种,一种是葛根汤证的“缘缘目赤额头疼”,发热时满脸通红,可以伴见结膜发红,额头疼痛。一种是“翕翕如有热状”,第140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翕翕发热是太阳病桂枝汤证的特点,如是像的意思,“翕翕如有热状”就是一阵一阵的似热非热,《金匮要略》:“翕翕发热,形如醉人……其面翕热如醉状”,说明翕翕发热的部位主要在面部,面部发红,脸上感觉发热,像喝醉酒的样子,体温未必升高。这两种热是阳明经经表之热,没有里热,解表则愈。一种是白虎汤类方的“壮热”,患者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热势壮盛,也叫“但热不寒”。这种发热是阳明经表里皆热,需要清里热。

程应旄:“太阳病,三日,经期尚未深也,何以发汗不解便属胃也?盖以胃燥素盛,故他表证虽罢,而汗与热仍不解也。第征其热,如炊笼蒸蒸而盛,则知其汗必连绵纷濈而来,此即大便已硬之征,故曰属胃也。热虽聚于胃,而未见潮热、澹语等证,主以调胃承气汤者,于下法内从乎中治,以其为日未深故也。程郊倩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样是太阳病发汗,为什么有的是遂漏不止,有的是大烦渴不解,有的是蒸蒸发热?因为这个患者“胃燥素盛”,平时就胃中干燥,一发汗,更干燥了。所以,虽然其他表证都解决了,但“汗与热仍不解”。发了三天汗,玄府大开,表热内陷,进入胃中。胃中热盛,故蒸蒸发热,胃中素燥,故津液减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肠道中津液减少,大便就稍稍有些发硬,这就是“属胃”的证据。阳明腑证的特点除了里热,还有里实。腑证的发热也有两种,一种是蒸蒸发热,但由于没有结成热实,处于燥的状态,可以出现心烦、谵语,但大便不是很硬。壮热伴有大汗出,蒸蒸发热不会大汗出,而是绵绵不断的出汗,称为“濈然汗出”。一种是潮热,潮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潮热,一种是日晡所发潮热。潮热是更年期妇女深有体会的一种发热,热像潮水一样往面部和身体表面涌,日晡所发潮热是有固定的发热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这种发热的体温可以升高,也可以不高,主要是自觉症状。潮热也好,日晡所发潮热也好,在燥热的基础上,形成燥屎,大便坚硬,需要攻下。

“调胃承气汤主之”,“调胃”二字说明了仲师用药的部位,呼应了“属胃也”。阳明腑实证的特点是既热又实,调胃承气汤是三承气汤中里热最盛,里实最弱的一张处方。《神农本草经》:“芒硝: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芒硝半升以“除寒热邪气”,升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半升就是五合,这个剂量仅次于大陷胸汤的芒硝一升,大于大承气汤的三合。《神农本草经》:“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四两以去“寒热”,大黄在本方中与芒硝都是去热的,不是攻下的,所以要“去皮,清酒洗”。大黄外皮呈棕褐色,去皮后呈黄棕色或红棕色,黄色是脾胃所主之色,入胃中,清胃热。仲师恐芒硝配伍大黄有泻下的功效,先是酒洗,以酒之性热对抗大黄之苦寒。继而与炙甘草同煎,相当于使用了缓释技术,使大黄与芒硝停于胃中缓慢释放,以泻胃热。最后是久煎,“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将三升水挥发到一升,要用很长时间。“薄煎取气,久煎取味”,大黄黄连泻心汤不煮,用开水浸渍几分钟,取其苦寒之气以泻热。调胃承气汤久煎大黄以去寒,只留下苦味,“苦能坚阴”,苦味可以厚肠胃,没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温顿服之,以调胃气”,把汤药放温,不能烫嘴,然后顿服,一下就把一升药喝完,迅速取得清热之功。

附调胃承气汤“蒸蒸发热”医案一则:

“刘某,男,5岁,201126日诊。主诉(其母代诉):头痛发热,呕吐不食5天。患儿于5天前在外玩耍受凉后当夜即发热、流涕、头痛,第2天到镇医院就诊,给予感冒颗粒、再林、双黄连等,服后发热稍减,但仍诉头痛,并兼呕吐不食,又就诊于邻近卫生所,给服中西药症状仍不减,第5天到本所就诊。刻诊:发热午后较重(体温38.8),时呼头痛(前额正中痛),手足汗出,其母言发热当夜曾食火腿肠2根,第2天即呕吐不食,叩其腹微胀,并感腹部蒸蒸自内而发热,热势明显高于躯干四肢,病后4天未排大便,听诊双肺无异常,查颈软无抵抗,舌红苔黄厚而腻,脉滑数。血常规正常。辨证:外感邪入阳明,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方选调胃承气汤。大黄10g,甘草8g,芒硝()10g1剂。先煎大黄、甘草,去渣,冲入芒硝,分3次服。28日二诊:其母言服第二次药后,当夜排大便2次,第1次粪便初硬后溏,隔2小时后又排1次溏便,解后即安然入睡,第二天晨起量体温36.9℃,思食,食后即能下地玩耍,视其舌苔,厚腻转薄,舌质乏津。以竹叶石膏汤合保和汤以善后。按:本证于感冒后发热头痛,一般易误诊为感冒,但细察其不同点是:感冒发热,必伴恶寒,为病在太阳;本例发热不恶寒,且午后发热更高,热势蒸蒸自内而发,为病入阳明”。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