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呼吸养生法你有听过这种养生方法吗

一、5种呼吸锻炼法

呼吸养生法你有听过这种养生方法吗

  呼吸对于一个人的情绪,一个人的健康,一个人的生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它不但能治身病,更能治心病。

  一 日常生活中,可随时随地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

  1、散步腹式呼吸法:一吸行六步,鼓起小腹部,留神于肝脐。一呼行五步。

  2、慢跑腹式呼吸法:一吸跑五步,一呼跑四步。

  3、上楼梯腹式呼吸法:一吸依次蹬上四个阶梯,,一呼又依次登上三个阶梯。

  由此而“一紧一松、一聚一散”(聚精气,散浊气),使全身澄澄然如山泉。此时脑电同步,高度有序化,智慧开发,脑力增强,思维想象,感知记忆均大大提高。

  二 肚脐与腹式呼吸的关系

  肚脐为生气之源,古人指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载也。夫生我命门,即死我之户。所以人生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炁穴之所,而气强则身强,气衰则病,虽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说明肚脐是人体先后天气机的源头,生命的关键短命或长寿均系于此。

  三 腹式呼吸与现代生理学效应

  腹式呼吸对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均有特殊的作用。腹式呼吸能明显地提高肺活量,活化肺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活量越大寿命越长。只有启用4∕5处于“沉睡”状态的肺泡吸取大地无偿的氧气,才能提高抗病能力和延长寿命。而腹式呼吸则是调动全肺呼吸的最佳方案。据专家测定,一个成年人新陈代谢约需要500立升氧气,而人体内氧的储存量仅为1.5立升左右,其余的只能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补充,以满足人体正常的需要。其次腹式呼吸能扩大横膈肌活动的范围。

  四 腹式呼吸对肠腑有特殊的生理意义

  腹式呼吸使气沉下丹田,若从现代解剖学观点看,在整个下丹田的范围,除了性腺、子宫、肾、膀胱外,占绝大部分是肠。练腹式呼吸过程中,口中津液分泌增多,所谓金津玉液,下咽以后直达小肠,在肠聚津的基础上,进行炼精化气。在这样的机械运动过程中,转化成分子热运动,化学能、电能相继出现传递,使气功功能能加强,纳食增强,大便通畅,全身营养状况大为改观,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免疫力增强。

  腹式呼吸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大肠传输废物,排除毒素的功能,肠道的清洁是自然疗法最先考虑的,肠道是人体的排污系统,所以必须保持干净,80%的疾病是肠道不清洁引起的。可见大肠清洁对人体生命有重要的意义。练腹式呼吸三个月后,许多慢性结肠病变都会好转,大便质地和次数逐步趋向正常。

  腹式呼吸还可以增强肾功能。对其余系统的生理和生化有彻底唤醒和扭转的作用,其周身精气神饱和协调,能迅速入定,大脑功能得到全面充分增强和开发。

  五 腹式呼吸的修炼方法

  腹式呼吸顾名思义,即用腹部来呼吸。腹部怎么能呼吸呢?其中包涵着“神”的深意。由于先天的禀赋,胎儿及出生至以四肢爬地的婴儿是采取“腹式呼吸”的,他们不必用“神”,直至站立行走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胸式呼吸,随着岁月的增加,为了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需要,体会到必须“返祖”,变更呼吸方式,并且已在实践中体验到腹式呼吸的优越感,重要性。

  腹式呼吸时下腹部鼓出来,呼气时下腹部凹下去(称为顺式呼吸),意念要想着下腹部,每个呼吸的时间包括屏息在内持续10至15秒,每天共做三次,每次约20分钟,呼吸之力是悠而慢,切忌快而猛,呼吸的特点是细长缓匀,全部过程皆是依鼻呼鼻息,其作用是使横膈下降,气沉丹田,充气于肺脏中下部的肺泡,去壅塞,促循环,灭细菌,防萎缩,阻退化,活肺泡。

二、养生之呼吸修炼法

呼吸养生法你有听过这种养生方法吗

  呼吸修炼方法虽然众多,但不外乎练吸、练呼、呼吸皆练三者,现按此分类进行介绍:

  (一)练吸

  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气直接相关,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吸入充分的新鲜空气,是人体真气充盛的必要条件。《太上养生胎气经》云:“自然气可以和六腑,宁心神,使得长生。”道教典籍中记载的闭气法、练气法、节气法、胎息法、委气法等,都属于此类。

  闭气法,就是吸气后停闭,以受纳自然之气,使之尽可能地充分与谷气、先天之气结合,形成真气,充养机体。陶弘景养生《养性延命录》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闭气法:“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应当指出,虽说闭气,但不等于说吸一口气就得硬行闭住。实际上闭气不息是不可能的。如果执意闭气,势必“屏气则伤”,造成不良的后果。《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载练气法云:练功者咽气毕便闭气,待气在气海(即下丹田)盈满,不作导引,“任气所之通里,闷即吐之,喘息即调之,候气平,又练之,如此十遍即止”。这种练气法,其实就是闭气法。

  《气法要妙至诀》介绍了节气法,说呼吸修炼时,要求“入则缓缓咽之,出则微微出之,息息如此,不得断绝”。而所谓“节气”,是指吸入三分,呼出二分,从中节下一分,与闭气法一样旨在尽量多吸纳一些自然清新空气。

  《服气精义论》记载的“服三五七九气法”则要求徐徐以鼻引气三次,以口吐气;再以鼻引气五次,以口吐气;按此做法,依次鼻引气七、九次,以口吐气。

  然后逆向再作,依次九、七、五、三次以鼻引气,以口吐气。在吐纳过程中,特别强调“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其目的与“节气法”相同。

  道教养生方法中,有不少是模仿动物和仿生导引术,而胎息法可以说是模仿人类自身在胞胎中的呼吸仿生术。《孝子·十章》指出:“博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后世道教养生家认为这是一种模仿胎儿呼吸的方法,因此强调练胎息。葛洪《抱朴子·内篇》说:“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以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明代袁了凡认为“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人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之中,故曰胎息”。意思是说练胎息者,意守脐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脐部吸入,吸气后闭气,闭气后使气下沉,即是胎息。呼气时,意想“气”自脐部呼出。

  (二)练呼

  练呼的目的在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充养身体。而六字诀,就是一种以练呼为主的呼吸修炼方法。《养性延命录》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该法主要通过吐气时默读字音,来调整脏腑的功能,治疗脏腑的某些实症。它常常被用来排除人体内的宿积浊气,从而成为许多呼吸和肢体锻炼前的预备功。

  古人早已意识到呼与吸两者不同的作用。受道教影响很大的北宋医书《圣济总录》说:“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人之一呼一吸关系非细,一吸则天地之气归我,一呼则我之气还天地。”现代动物实验证明,呼与吸能分别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应当指出,练呼与练吸,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绝不可把呼吸分割开来,单吸不呼不行,单呼不吸也不行。

  (三)呼吸皆练

  呼吸皆练,既练呼又练吸,是最常见的呼吸锻炼方法。一般来说呼吸锻炼经过三个阶段,即自然呼吸、气沉丹田、柔匀细深的呼吸。

  对于初学者来说,呼吸锻炼宜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清代李涵虚说:“一呼一吸名曰一息,须其自然”,要求做到自然轻松而不紧张。同时要求循序渐进,注意摒弃杂念,“莫忘莫助”,“无与意争”,不要单纯追求呼吸,急于求成。

  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气沉丹田。如李真人十六字妙诀法说:“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是漱津,咽液,由鼻吸清气一口,送至腹部脐下一寸三分丹田气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即下部轻轻用力如忍便状,用意力把气提起使气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在脑部)顶内,谓之一呼。然后再如前咽津,吸气入丹田,轻轻提气至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水为津液,火为意念,用意念引津液,同时吸气下沉丹田,谓水火相见。坚持锻炼,耳目聪明,却病延年。

  坚持不懈并循序渐进地呼吸锻炼,会逐渐使呼吸变得深长、柔和、均匀、细缓。深长的呼吸,能使肺脏充分扩张和收缩,气体可以在肺脏得到充分交换;并使横膈肌活动幅度增大,增加肺的通气量。柔细匀长的呼吸,可相应减少呼吸器官每一单位时间呼吸运动而消耗的能量,横膈与腹壁的运动还对腹腔内脏器起到和缓而有节律的“按摩”作用,从而可反射性地调节植物神经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

  呼吸修炼术提倡鼻吸口呼。《太上养生胎息气经》说:“欲获长生,从鼻入口出,即为顺气。”《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说:“鼻宜纳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误。”这种鼻吸口呼的呼吸法,颇合卫生学要求。因为鼻腔内有许多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尘埃,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鼻腔黏膜分泌黏液,可粘住灰尘和细菌等,从而减少细菌病毒侵入呼吸道的机会;鼻腔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起到加温空气的作用,而用口缓缓呼气则有帮助放松和降气的作用。所以,鼻吸口呼法益处颇多,常为许多呼吸锻炼所采用。

三、六种神奇的道家呼吸法门

呼吸养生法你有听过这种养生方法吗

  道家养生十分重视呼吸的锻炼。道家典籍中记载了许许多多锻炼呼吸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加以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一、强调呼气类

  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侧重呼气,呼气时限要长于吸气。其主要功能是起排浊祛邪作用,同时也能激发脏腑气机。如“昙鸾法师服气法”的“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傍人闻气出入声”(《云笈七签》),便是强调呼气的方法。此类方法常要求鼻吸口呼,以增强呼气的动量,代表性功法为“六字诀”。六个字分别为嘘、呵、呼、呬、吹、嘻。比如嘘字诀,在吸气后要轻念嘘字同时呼气。嘘字诀可泄肝经邪气。

  二、强调吸气类

  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侧重吸气,即要做到深吸气,让气息充满胸腹。吸气时限要长于呼气。其主要功能是吸进尽可能多的清气,从而活跃全身血脉,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如《千金要方》所述:“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吸),久住气闷从口中细细吐出尽。”又如《寿人经·导引诀》:“择极高极洁之地,取至清至和之气,由鼻息入者,冲于丹田;由口入者,冲于肠腹。或三或五或七皆可。”

  三、强调闭气类

  特点是侧重吸—呼气间的停气闭息。它要求逐渐地、尽可能地延长闭息的时限。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迫使内气充盈通畅。如《类经》所述:“瞑目,先习闭气,以鼻吸入,渐渐腹满……及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但能闭之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护也。”闭气也可结合内视、咽津。苏东坡在介绍自己的养生经验时,特地指出要“内视五脏”、“漱炼津液”,要“闭息内视,纳心丹田”,待“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养生诀上张安道》)。虽然古人十分称道闭气法,认为行久可以“耳目聪明,精神完固,体轻身健,百病消灭”,但同时也告诫,行闭气法应力求安和自然、循序渐进,不可强自为之,否则会“轻夭人命”(《类经》)。

  四、强调咽气类

  特点是侧重吸气后的咽气动作。所谓咽气,就是要求吸气充满口腔至喉咙口后,象吞咽食物一样将清气吞入胸腹中。也可以和津液一起吞咽,这叫“咽津纳气”。其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强化吸气的作用。如《云笈七签》:“鼓气以满天关(即喉咙口),调匀为度,闭口而咽之,即努(充)腹讫,徐徐出神庐中气……一鼓一咽一努为相应也。”他如《上清握中诀》所录“服日气法”:“令光霞中有紫气……入口吞之,四十五咽气。”《云笈七签》所录“日精功”:将五色霞光“入口吞之,四十五咽气”,都是强调咽气的功法。

  道家养生典籍十分推崇“服气法”。唐宋时期此法相当流行。唐道士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便是一部论述“服气”的专著。所谓“服气”,其实就是强调吸气、闭气、咽气的深呼吸锻炼方法。它可以是单纯的深吸气,也可以在深吸气之后进行闭气以强化清气在体内的流布,还可以在深吸气之后将清气咽入腹中。由于“服气法”十分重视闭气,并认为闭气时限越长越好,而闭气又较难掌握,很易产生憋气、闷气,故后来侧重闭气和咽气的“服气法”便不大流行,只有单纯的深吸气这类功法还在广泛流传。

  五、强调柔长呼吸类

  特点是吸气和呼气均要求柔缓细长。这里的“长”除时限要求之外,还要求气息的线路能到达腹脐乃至双脚末端。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形成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从而激发丹田气机。如《丹经极论》:“于寂然大休息之场,恍兮无何有之乡,灰心(无欲)冥冥,如鸡抱蛋(专意),似鱼在水(自然)。呼至于根,吸至于蒂,绵绵若存,再守胎中之一息也。”让呼气、吸气均下达腹脐,并做到“绵绵若存”,这就是柔长的深呼吸。道家倡导的“踵息法”,其实就是指这种柔长的深呼吸。《庄子》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性命圭旨》释踵息时说,“常人呼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至人呼吸则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将以祖气相连”,所以“踵者,真息深深之意”。丹经中常常提到的胎息,也是一种柔长深呼吸,只不过是一种极微细、微细到若有若无的柔长呼吸。《胎息铭》说的“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便是这种呼吸的描述。炼胎息,不仅要掌握呼吸柔长的要领,还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只有做到神气相抱,才能神闭气静,妙生胎息。

  六、强调呼吸结合意念存想类

  特点是在深吸气或深呼气或闭气、咽气时,结合进行明显的意念存想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将意念存想和呼吸运动时吸气肌、膈肌、腹肌活动所产生的动觉、力度以及震动波统一起来,对机体的重要气穴和经脉进行激惹和揉荡,进而引发内气并促使内气循经运行。这类呼吸法同上述各类实际上是交叉的,如深吸气结合意念存想,便是属于强调吸气一类,余同。但这类呼吸法同单纯的深吸气、深呼气等,在作功方式上有明显区别,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另归一类。呼吸结合意念存想有几种情况:深吸气结合意念存想的,如《太上老君养生诀》:“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吸气和呼气均结合意念存想的,如《神仙食气金柜妙录》记述的“京黑先生睡功行气法”,要求呼吸自然、柔和,随着吸气和呼气,“觉气如云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旧疾皆散”。闭气结合意念存想的,如《鸡峰普济方》:“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瘥。”咽气结合意念存想的,如《云笈七签》:“每鼓咽之际,常存思气入五脏流行,即从手足心及项三关九窍肢节而出。”

  上述各类训练呼吸的方法,不但能够增强呼吸系统器官的功能,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而且能够贯通经脉、活跃全身气机,还可激发人的生理潜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和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学习和研究道家的呼吸法,对修身是很有意义的。

四、睡觉也可以练的功法

呼吸养生法你有听过这种养生方法吗

  人之一生,半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之于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道家睡功法诀为:“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肱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绻。神不外驰,炁自安然。收心下藏丹田,神炁和合成丹。” 此诀大意是说:头靠东方而卧,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炁机自然安定和平。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与炁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睡功起始,应当先唾心(先收心养静),后睡眼(后闭目入睡)。致虚之极,守静之笃。神炁自然归根,入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先睁开眼睛),后醒心(后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处,白可入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其后如果能够放下身心,静定一场,还会出现其他良好效验,妙不可言。

  上古时代道家传有“宴息法”:每当夜晚之时,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一点元神元炁,相依相便,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可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地。所谓妨碍修道之“睡魔”,亦不知不觉自动消失。

  陈抟老祖传有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名曰“蛰龙法”。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肾。回光内视,神住丹田。”

  其法先向左边侧身而卧,左手托腮,右手握住外肾。左腿全屈,右手半屈半伸。心神凝定于下丹田之中,默数呼吸出入数,共数三百六十息。心息相依,神勿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数过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之后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着力往前,挣十二下,两腿往前用力伸。然后闭炁腾身,玉枕、脚跟和手掌着床,其他部位悬空,闭一口炁腾一次,连续腾身三次,而后还虚养静。再向右边侧身,照前行功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仍旧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照前行功,着力十二下,向上闭息腾空三次,还虚养静。

  最后,侧身用手抱住肾囊,神蛰下田,若存若亡。一念不生,主静立极,先存后忘,入于混沌。此种睡功法,比较适合老年人炼习。运用得宜,则外肾温暖,而阳杰再生。以后睡眠醒来之时,便有一阳初动的景象发生,此时应当用采取外药的功夫和炼精化杰的口诀,再用“睡功秘诀”继续温养。临近天明之时,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数息,最后还虚养静。至此,则一宿之功完毕。

  “现代社会的人无论怎么忙,总离不开睡眠,因为平常人日则神寓于目,夜则神寓于肾,由此通过睡眠可以招摄天地之阴气,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如果人们能依此丹诀将心息相依相恋蛰藏炁穴,即可通过睡眠夺取天地之先天阳气,则丹道便可生活化,成为极平常之事,庶几可望实现普渡众生的行愿”。为了便于读者研究“内丹学”及了解“西派丹法”中的“睡功”,笔者冒昧将拙作献出,错谬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一、丹家修炼的方便法门

  道家传统内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虚极,守静笃”,然后“以观其复”,才能进入到“还丹”、“结丹”、“金液还丹”等层次。做为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非常快,很难做到专事静功。在传统丹学体系中的“睡功”,为现代人开创了一个大方便法门。“睡功”的核心在于睡,以睡做功,以功为睡,充分利用了每个人都必须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这是多么宝贵而充裕的时间呀!做为每一位炼功者,都应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莫让其白白浪废。

  二、睡功溯源(附西派传承)

  “睡功”源远流长,她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在劳动疲劳后,必须睡眠休息,以恢复体力和精神。在不断的睡眠休息和劳动实践中,提炼精华总结诀窍,终而发展成为“睡功”,因此说“睡功”的传承甚古。孔子曾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即是“睡功”。

  以睡功修炼而著名者,当首推华山隐士陈抟(872-989),曾高卧华山,一睡数日不起,后竟于睡中得道。陈抟传道于火龙,火龙传于张三丰,并作《蛰龙吟》以表之,中曰:“图南(即陈抟)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西派初祖李涵虚(西月)曾在“峨眉山遇吕祖(吕岩)、丰祖(张三丰)于禅院,密付本音”(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

  民国?海印子徐颂尧在《天乐集》中也讲:“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其师承源流为张三丰→李涵虚→吴天秩→汪东亭→魏尧(则之)、徐颂尧(海印子)、蔡潜谷→陈毓照。故陈抟蛰龙睡功,于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丹理

  虽云“睡功”,实为内丹法诀,假借睡卧之中修炼内丹耳,丹书所谓“借假修真”。因此,内丹学理论就是睡功原理。徐颂尧在《天乐集》中云:“予参汪师(汪东亭)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余绪”。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①,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宋?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宋?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也说:“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元?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药物只于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徐颂尧辑。)。

  因此,修炼内丹的方法无他,只是一“定”之功,能“定”则金丹不求而可致也。

  “睡”与“定”极为相似。“睡”中无思无虑,“定”境混混沌沌,故称“睡”为“相似定”。于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定”功,进而可以“阳生药产、采取炼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普通内丹修炼之士每称“睡”为“睡魔”,静功之中惟恐昏沉睡去,终宵打坐,强忍不睡,称之为“斩睡魔”。殊不知,睡眠是每个人的生理特性,若强行终夜不睡,违反生理规律,使神经调节系统发生错乱,反惹睡魔,流弊百出(静功深厚者,不在此列)。先天大道,无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炼睡,转识成智,渐生定境,睡魔不斩而自斩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验。得“定”最易,所以丹家又称“睡”是“大定真空”的前奏。

  四、睡功卧式

  睡功采用卧式,与平时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详述。又张三丰在《蛰龙法跋》中说:“《随》之《象词》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因此说,行住(站)坐卧皆有“睡功”。“睡功”其实就是“坐功”。

  此“坐功”并非专是指盘膝静坐的功夫。“坐”字是二“人”字从“土”,是“二人”坐一“土”之象。“二人”就是“心息”、“神气”;“土”则是中央戊己土釜,西派谓之“身外虚空一着”。“坐”功就是“心息依虚”口诀。所以真正坐功,在于神气是否真正在中央土釜中结合,而不在于姿势上的过分讲究。若是终日枯坐,心息不依,神驰气乱,不足以言“坐”功。即是张三丰所谓“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

  五、睡丹功诀

  一.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最钦仰陈抟(希夷)一派丹法,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个字,确是真知灼见。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说:“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讲:“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因此,修功总诀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总名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自然相融矣。

  二.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

  放松身体,静卧在床上,将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集中守住“身外虚空”之中--鼻孔外方圆径寸之地。此处是修炼上乘丹法的“玄关一窍”,又名“玄牝之门”,异名很多,不胜枚举,是古人千金不传之秘。意内守“身外虚空”之虚境,目内照“身外虚空”中呼吸来往之气,耳内听“身外虚空”中呼吸之细声。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于心;“身外虚空”中往来的呼吸,谓之息。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缠扭不断,故谓“心息相依”。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不着色身,虚灵一窍,心念冥合于此处,是为“神定虚空”。修炼之道,以“神定虚空”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离虚空,杂念袭来,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龙”手段将“元神真意”牵回,如“青龙剑”将杂念斩断,心神始终静守不离于“身外虚空”。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云:“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云:“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荡,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又说:“盖其存神于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个心息相依。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悠扬宛转如游龙。片刻之后,即可放下(心念),顺其自然。若有杂念来,再心息相依,之后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则坏矣。”(《体真山人丹诀语录》)

  三.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

  先天大道,神气合一。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于心;气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气寓居于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欲将神气合一,必先将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经中喻为“龙虎”。丹经谓“龙情缠绵,虎性狰狞”,不过喻心息的燥动不宁。所谓“降龙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驱龙就虎”者,即是以心去与息相依。虎(息)无情,龙(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动地去与息妙合,方为合法。

  以心调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钳制相依于“身外虚空”之中。心因息调而渐静,息因心静而渐平。盖此仅能降伏思虑,平心静气,尚不能达到“神气合一”。

  惟有不去做有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为的意识,不再去主动的调动,一任自呼自吸,阖辟自然,才能过渡到“心息相忘”。将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于一片虚空之中,身心与虚空合一。混沌空忘之内,自由无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才能相融合一。“心息相忘”,仍然属于“心息相依”,惟前是“有为法”,此属“无为法”耳。只有“心息相忘”(后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气才得合一。

  所以,“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层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能否进入“睡乡”,以及“大定真空”的关键,也是“阳生药产”、“烹药炼丹”的秘机。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云:“吾本无他术,为能定心故。”又云:“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汪东亭也讲:“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验,但苟心息不能两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况定乎?”

  四.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定境,混混沌沌;睡乡,无思无虑。睡与定极为相似,故称睡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离定诀。“心息相依”纯熟,必须转入“心息相忘”,于空忘之中,不知不觉之内,恍惚间自然睡去。睡于“心息相忘”中产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验。若能迅速睡去,则去“定”境不远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门,是古今修炼之真功,是最简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处觅,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片刻之久,心息两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觉醒来,百骸调理,气血融和,精神舒畅,其妙难以形容。若工夫稍进,自然由睡而转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②,定从睡中产生。初学有睡无定,久修则有定无睡,终则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无异矣。故能睡着就是效验,能自然速睡尤妙。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参同契》中云:“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亡。”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渐趋“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阳,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