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经病腑证
太阳病经证不解,表寒随经入腑,影响膀胱腑气,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成为太阳蓄水证。若太阳表邪随经结于下焦,热与血结,则成为太阳蓄血证。
(1)蓄水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脉浮。
发热,汗出,脉浮均为太阳表证未解。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少腹硬满,小便不利,为表邪解随经入里,寒水互结,膀胱气化失常,以致水邪停聚为病。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
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10克、桂枝5克。
五苓散化气行水,两解表里之方剂。猪苓、泽泻导水下行,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兼能解表,共奏通阳化气行水之功。
(2)蓄血证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烦燥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少腹急结或硬满,乃随经之热与血结于下焦。烦燥如狂,小便自利,为淤热上扰心神。病在血分不在气分,故小便自利。
治法:泻热破淤。
方药: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桃仁10克、大黄12克(后下)、芒硝6克(分冲)、桂枝6克、甘草6克。
本方为清热驱淤之剂。以调胃承气汤原方加桂枝通阳行气,桃仁解凝通淤,经化裁后,由入气转为入血,故能治膀胱蓄血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