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5条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阳之邪,因传入胃,必发谵语,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胃和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谵语,既发谵语,则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语,且更烦而悸矣。此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

王肯堂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弦细,故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喻昌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

汪琥曰:误发其汗,谵语者,夺其津液而胃干,故言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胃和则愈者,言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胃不和,不但语,更加烦扰忪悸,此言胃热上犯于心,故藏神不自宁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少阳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头痛发热与太阳同,与五六日而往来寒热之半表不同也。弦为春脉,细则少阳初出之象也。但见头痛发热,而不见太阳脉证,则弦细之脉,断属少阳,而不可作太阳治之矣。少阳少血,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越出,相火燥必胃实而谵语,当与柴胡以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若加烦躁,则为承气证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少阳为三阳之始,阳气未盛,故脉弦细。少阳经脉,自头走足,病则经气逆升,壅于头上,故善头痛。少阳从相火化气,病则相火郁蒸,故善发热。相火熏烁,津液既损,故不可发汗。汗之津亡土燥,则作谵语,此属胃病。盖君相下根,全由胃土之降,汗亡津液,土燥胃逆,二火飞腾,神明扰乱,故作谵语。胃津续复,行其清降之令,二火渐下,不至为病。若胃燥而不和,二火拨根,则心家烦生,而风木郁神,必作悸动也。法详下章。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医道之失坠,固由于传授之不精,而误于认脉者,亦复不少,即以弦脉论之,今人皆知弦为肝胆之脉矣。肝为藏血之藏,禀少阳胆火以上交于心肺,下达于肾脏,而养一身之筋,故其气专主条达。其应于脉也,以条畅柔和为无病之脉,而非病脉也,故按之如循长竿梢。若弦脉之属于少阳者,为疟,为饮邪,为水气,为胁下偏痛。夫疟脉自弦,以汗液积于皮里膜外,而太阳寒水非一汗所能尽也。痰饮脉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为痰涎也。水气所以脉弦者,以卫气不行于外,而水走肠间也。胁下偏痛所以脉弦者,以水气阻于肾关而不达下焦也。况寒疝脉沉弦者,当下其寒。合诸证观之,则弦脉属于少阳,手少阳三焦为多。盖手少阳三焦与足太阳相合,上中二焦属淋巴管,分析而不归系统。水气化液外出于皮毛,自肾以下,始有系统,为肾膀管,水由肾藏下泄于膀胱。《金匮》言:「肿在腰以上,当发其汗。肿在腰以下,当利小便。」职此之由,独至少阳自病之伤寒,脉见弦细而头痛发热者,则病不在三焦而在胆。不似沉弦之为寒,弦滑之为饮、为疟,弦紧之为水,系在太阳三焦也。弦而细,则为无水气之脉。盖太阳寒水气盛,则从寒化,寒水气衰,则从燥化,故太阳与少阳合病,常有胁下偏痛者。独少阳自病,往往与阳明相系,为其从燥化也。盖水液充牣于皮毛肌腠,则病太阳寒水,恶寒而体痛。水液不充,则寒从表受,热从里抗,则病少阳相火而头痛发热。所以然者,寒气以肌表液虚,外不能固而直犯中脘,胆汁由十二指肠之端溢入胃中者,其亢热之气,乃以有所压迫而上冲脑部,是为头痛,而其痛必在阙上。太阳病之发于阳者,亦当发热,但其证必兼恶寒发热,而不恶寒,其不为太阳可知,且阳明发热,法在多汗,今则阳热未甚而不见汗出,其不为阳明又可知。参核于二者之间,则其为少阳无疑。胆火本以津液不充之故,郁而上冒,以至头痛发热。若更以发汗损其胃液,则胃底胆汁挟胃中浊热上冲脑部,而心神不能守舍,因发谵语。但此证究非胃家实,不同潮热满痛,故津液还入胃中,则胃气和而愈。津液不还,则燥气薰于膈上,心营耗损,烦热而动悸,此证脉结代,则炙甘草汤主之,否则小建中汤亦主之。救逆之法,已详太阳篇中,故仲师于本条不赘。独怪近人一见弦脉,便称肝阳,蒺藜、滁菊、金铃子、延胡索、沉香片、广郁金、金石斛、石决明、羚羊角、左牡蛎、青龙齿、柴胡、白芍等,杂凑成方,吾正不解其所治何病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补述了少阳病的脉证,并指出少阳病的治禁及误汗后的变证。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5条

烦而悸的悸字,有的注家说是躁,烦而躁,烦躁不安的躁,有这么个说法,有没有道理?这不是赵本注一云躁吗?很多注家都说是烦而躁。因为阳明胃不和,胃燥,所以应该烦而躁,也有道理。这条的重点是补充少阳之脉的问题,另外是补充少阳不但说是不可吐、不可下,发汗也不可以。如果误发少阳之汗,可以出现阳明病,出现阳明津液不和。

少阳病的脉弦细,以前讲过,不具体,不是像太阳脉浮、阳明脉大那么具体。太阳病篇第148条,脉细者,此为阳微结,阳微结就是少阳,我当时给大家介绍这个问题,讲这个细是弦细,它光说了细,没有说弦,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这不是也点出少阳病的脉应当是弦细吗?提到细了。第100条也提到,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柴胡汤,指出少阳脉本脉是见弦脉的。第100条是讲脉弦,第148条是讲脉细,但是没具体讲到脉弦细。

今天这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什么意思?这个人是伤寒病,风寒外感,有头痛、发烧,这不是太阳病吗?头痛、发烧是伤寒,伤寒头痛发热不属于太阳病吗?给他切切脉,如果脉浮者,就是太阳病;现在脉不浮,脉弦细,弦脉本身就是带细,因为弦就像弓弦或琴弦一样细,粗了就是绳子了。紧脉像绳子,所以脉不见太阳的浮脉而出现了弦细的少阳之脉。

这个病属太阳还是属少阳?张仲景告诉我们属少阳,为什么不叫少阳病而加个属字?这里有意思,就是说虽然这个病是太阳病,有头痛、发热,但是已经见了弦细之脉,已经往少阳这边来了,就不要往太阳上考虑了。为什么?少阳就有这样的意义,不论是哪一经的病,只要见了脉弦了或者说是见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只要出现少阳的脉证,就得考虑少阳的问题。为什么?如果不考虑少阳的问题,在治疗上不是发汗就是吐下,而少阳病有禁汗、禁吐、禁下,这就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划了一道线,只要见了少阳的脉,就属于少阳。

如果错误地发了少阳之汗,则谵语,就要说胡话,为什么发汗就要谵语?因为发汗就要伤胃的津液,胃的津液一伤胃就燥,胃燥胃气就不和,所以此属胃,就属于胃了,一说胡话、谵语就属于胃燥。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如果这人的津液能够恢复,津液自复,能够调节他的胃气,也可能就好了。如果胃气不和,津液不能恢复,这个病就不能好,不但谵语、说胡话,这个人还要烦,还要悸,还要心慌心跳。为什么?因为误汗以后伤了津液,既能增加胃中之燥,也能增加津液之虚,津液一虚血液就虚,所以这人就心慌心跳。有的注家认为是烦而躁,身体躁动不安,这是阳明病的特点。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

这两条合在一起来看,少阳病不可以吐,吐下则悸而惊,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则烦而悸。这就是少阳病的禁汗、禁吐、禁下。如果误用了,就有后果,后果是什么?一是正气受伤,一是邪气传变。《医宗金鉴》把《伤寒论》的内容用了几句话概括,歌诀的体裁: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底下还有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补充了《伤寒论》没有的内容。所以治疗少阳病的时候是禁汗、禁吐、禁下。到了金元时期,李东垣补充一个,还要禁利小便,由三禁变为四禁。这是少阳言其常也,这是常法。少阳病也可汗、可吐、可下、可利小便,大柴胡汤是不是下?柴胡桂枝汤是不是汗?胸满,少阳之气郁了,也可以用瓜蒂散。所以这就得看了,要知常而达变。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征候,但太阳伤寒脉不应弦细,应是浮紧,再加上头痛发热,肯定是太阳伤寒。病在外脉浮,病在里则脉沉。这个脉弦细是不浮不沉。脉诊有三候,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弦是中以取之,不浮不沉,指力一般,不轻不重,感觉脉比较直,浮取则感觉不出来。这个弦就是少阳脉。

但是脉弦有多种多样的,不是脉弦就一定是少阳脉,像浮弦与浮紧差不多,是表实的一种症候;沉弦在里,肚子痛也沉弦,所以弦也应拘急的现象,如少阴急痛脉沉弦。得是在中间的,不浮不沉的弦,中取就是半表半里,这个地方的弦比较是少阳脉。

「而细」,前面讲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细就是气虚血少的脉,就是津液虚。少阳病,前面讲过,柴胡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表证的时候,伤寒脉是脉浮紧,脉管里头血液充斥、津液充斥,所以脉非常的紧。那么在少阳病时,血气都往里面退,退到里面去,所以在表的脉就细了,就不充血了,体液不在外边了,所以脉又弦又细,这个肯定是少阳脉,头一段没提出少阳脉,在这里提出少阳脉。

本来是头痛发热,太阳伤寒有这个症候,但脉是浮紧的;现在头痛发热,脉不浮紧而弦细,所以说属少阳,这一段很有用意。这个是要辨别少阳病与太阳病,就相似点进行鉴别。所以头痛有热,一看就是感冒,这个感冒是在表还是在半表半里,在表可以发汗,在半表半里不可以,所以辨证也是这样的,如果病在疑似之间,证是可疑的,那么是要取之于脉,看一看。这段就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这段不是太阳伤寒而属于少阳。它搁个「伤寒」,当然开始可以是太阳伤寒转属少阳,少阳是不可发汗,既转属少阳,因此不可发汗,所以一样的症状-头痛发热,有可发汗,有不可发汗,这个就是中医辨证的精神,在这里你发汗就坏了。

少阳病不在表,攻表不行,白让它丧失津液,这样就传里了,胃中干,就说糊话了。此属胃,就是属于阳明胃了。那么此时得治胃,胃和则愈,我们用药使胃和,像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得看症候,这个地方不是在强调治疗的问题。使之胃气和,这个谵语可以好的。如果不是这样,胃不和,就不只是谵语,更要悸而微烦。烦而悸,烦就是烦燥,不但谵语而且烦燥不宁,而且心有悸动,里热盛也可让心脏悸。

那么这二段是冲原则上来说的,既然是少阳病,就不可吐下,也不可发汗。另外在这里又提出少阳脉,是脉弦细,有时候病已传少阳了,可是与太阳症候相似的。前面讲过,柴胡证是但见一证必是,不必悉俱,虽然这里提出头痛发热,可是临床上总有恶心、胸胁满这些问题,那么这里只是就头痛发热这一项问题,来区别太阳伤寒与少阳病的不同,这个很重要,从这里看柴胡剂也能治头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临床上不断用这个方子治这个病,像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就有这个情形。像乙脑那样的头痛,如果这种情况现柴胡证,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是极有效验的,我治过很多很多的。如果现大柴胡汤证,舌苔也黄了,就用大柴胡汤加石膏。所以柴胡证的头痛挺常见的。通过这一节告诉我们,柴胡剂能治头痛,这我用得很多很多的,像有一个脑肿瘤病人,开刀后发现是骨质的,不能动手术,肿瘤像棋子那么大,用针头都刺不进去,只好封上,后来找我看,也是用这个法子,就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上次讲柴胡剂的时候也讲过了,人现在还很好的。所以头痛是柴胡证的很多,各种各样,但是一定发热,还是有热。

子恒试注

患太阳伤寒,脉本应浮紧,反见弦细。弦脉为少阳所主,提示邪入少阳,细脉主气血虚弱。此时虽然还伴有头痛发热,但凭脉辨证,邪已入少阳,不能用汗法治疗。若是误用汗法治疗之后,气血更虚,邪传入阳明而化热化燥,可能会出现谵语。如果津液能得以补充,胃气调和,病可痊愈,若是津液不复,胃气不和,还会出现心烦、惊悸等表现。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