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6条

第256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土,少阳木,二经合病,气不相和,则必下利。少阳脉不胜,阳明不负,是不相克为顺也;若少阳脉胜,阳明脉负者,是鬼贼相克,为正气失也。

《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又曰∶滑数则胃气实。下利者,脉当微厥;今脉滑数,知胃有宿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属土,少阳属木,二经偏里,故合病必下利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脉得大弦,是为本脉,宜黄芩汤清热和土,兼泻木邪,利自止矣。若脉单大不弦,则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为顺也;单弦不大,则为木来克土,其病难治,名为负也。今脉不大,弦而滑数,则知非木土为害,乃宿食为病之热利也,故不用黄芩汤,而以大承气汤下之也。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居多,故以葛根汤发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居多,故以大承气汤攻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表半里居多,故以黄芩汤和之。若非合病,则桂枝汤、麻黄汤,分主太阳之表,五苓散、抵当汤分主太阳之里;葛根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汤主阳明之里;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表,大柴胡汤主少阳之里,是各有专司也。

集注

张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证以别焉。夫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病,胸痛,耳聋,凡遇两经病证,齐见而下利者,曰合病也。然两经但各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

林澜曰:此节是三证在内,大承气只治得脉滑而数有宿食之证,非并治上两证也。其脉不负者,虽下利而脉未至纯弦也,不言治法。陶华谓:尝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之,取效如拾芥是也。负者,脉纯弦也。土败但见鬼贼之脉,不必治矣。盖虽同是阳明之合病,而有入经在府之殊,安可以在经之际,概归之承气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两阳合病,必见两阳之脉,阳明脉大,少阳脉弦,此为顺脉。若大而不弦,负在少阳;弦而不大,负在阳明。是互相克贼,皆不顺之候矣。然木克土,是少阳为贼邪。若少阳负而阳明不负,亦负中之顺脉。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少阳合病,胆经郁迫,胃气壅遏,失其受盛之职,故必下利。甲木为贼,土气未败,则脉不负,不负为顺,负则木贼土败,是之为失。负者,互相克贼之名。宿食阻碍,经气浮荡,故脉滑而数。胃主受盛,脾主消化,水谷入胃,以脾土之湿,济胃土之燥,燥湿互济,阴阳交蒸,是以消烂腐化,中无宿物。阳明病,胃强脾弱,燥夺其湿,未及腐化,已成结硬,是宿食者,虽太阴之咎,而实阳明之过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阳一经,所以主疏泄者有二。一系手少阳三焦,上中二焦属淋巴管,所以排泄汗液。下焦属肾与膀胱,所以通调水道,故古称少阴为寒水之藏。一系足少阳,胆寄肝叶中,与胃为同部,居胃之右,而胆管注于十二指肠之端,与胃底连属。胆汁助消融水谷,实从胃底幽门渗入,而十二指肠必先受之。阳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者,胃底胆汁,合胃中宿垢而下陷也。少阴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者即此证。色纯青为胆汁,胆主疏泄,故必自利。其脉不负者为顺,盖惟见弦急滑数而不见少阴微细之脉,犹为少阳阳明正脉。夫少阴负趺阳为顺,即趺阳负少阴为逆,为其水寒而中阳败也。且少阳负趺阳为顺,即趺阳负少阳为逆,为其中气不和而胆火上逆也。惟脉滑而数,乃为阳明正脉,而不见少阳之弦急,并不见少阴之微细,乃为有宿食之脉。金匮云:「下利脉滑者,当有所去,大承气汤主之。」此即其脉不负之说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讲阳明少阳合病的证治。

关于这一条是一条还是两条的问题有争议。认为是一条,就是把“脉滑而数有宿食也”和阳明少阳合病合在一起讲。有的注家认为这不是一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是另一层意思,与阳明少阳没有什么瓜葛,不应当当作一条讲,当作一条不好讲。这是两个观点。我个人同意第二种观点,不合在一起讲,合在一起不好讲,分成两块讲。阳明和少阳合病,阳明属胃,胃属于戊土,少阳病是胆病,胆属于甲木,甲胆乙肝丙小肠,肝属于乙木,这个地方就是《伤寒论》的五行学说的思想。《伤寒论》以阴阳辨证为主,但是这条有五行学说的深刻地联系的思想。所以阳明和少阳合病,有木和土的关系的问题。少阳属木,阳木;阳明属土,阳土。这样,一个是阳明,一个是少阳,都是阳经,都是阳邪为病;而且又有木来克土这样的一个关系。为什么要下利?因为阳明属于胃肠,少阳有病,少阳的木火之气逼迫肠胃之阴,所以要下利。这种下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是因为胆主疏泄,阳明肠胃主传导受纳,所以受胆的影响,腑气就疏泄不利。

归纳起来,上升到五行学说,木气来克土,胆的病影响到胃,胃气不和,所以要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其脉是反映阳明少阳病的脉不负者,负是对胜而言,有胜有负,负是失败,胜就是胜利。如果阳明胃气不受胆木的逼迫和刑吓,胃脉还好,还没反映出来吃亏、受伤,这就是顺。就是说,木之邪还不能行于脾胃,胃气还强。如果是负者,败了,失也,抵抗不住了,正气就失了,失就是正气虚衰,抵抗无力。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这是张仲景的括号句。凡是克的,都属于贼邪,互相克贼,就是木来克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之象,不是一个顺象。这就完了,到底什么是顺什么是负,没说。症状一个是下利,下利是木火之热来刑肠胃,叫木克土,底下就说出个顺负的问题。阳明是否能胜过胆邪,胜不过就败了。后世注家认为,这个胜负要看看他的脉证。阳明和少阳合病,出现弦脉,下利,说明肠胃不好了,弦脉说明木气胜而土气负,这个病不好治,所以叫木克土。如果不见弦脉,甚至滑脉,或者说是其他的脉,说明木气还没胜、土气还没负,这种比较顺利、比较好。这是注家对这条的解释,增添了脉的内容来反映什么是顺什么是负,只供参考。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来是一本书,《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头一条讲肝木克脾的问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有这样的思想。这条无疑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胆病而出现了下利,这个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时候如果脉还弦,少阳之气还胜,这叫胆胜而胃负,负者失也,就是失败了。这个病不好治,叫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的现象。如果阳明之气盛,不受胆木邪气的逼迫,不被它所胜,这叫顺,这个病就好。了解这个精神就可以了。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阳明病讲宿食有两条,这是一条。还有一条是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这时还可以再泻,用大承气汤,所以然者,本有宿食也。宿食是什么脉?怎么一个情况?没具体说,这条就说了宿食的脉往往是脉滑而有力,数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滑,滑脉主宿食。滑脉,痰生百病食生灾,食就是宿食,滑就是宿食的脉。既然有宿食,所以脉就见滑,当然意在言外,这个人要恶食,伤食者恶食,不爱吃东西,而且肚子要疼。第三是下午要发热,而且嗳气有食臭味。这种病大人见得比较少,儿科见得多,因为小孩吃东西没有节制,很容易伤食。所以有腹痛,有午后发烧,脉还滑,还不爱吃东西,肚子胀满疼痛,这就是有宿食。有宿食怎么办?非得用下法。不能用焦三仙、麦芽、神曲,消导不了,非用泻下不可。推陈致新,把一些凝结的食物排泄出去,这个病就好了,所以还得用大承气汤。关于宿食的问题,大家注意了,这就不是伤寒的问题,这讲的是杂病。伤寒是外感的,传到阳明,化燥了,痞满燥坚实,潮热谵语,濈濈汗出;宿食是内科病,就是伤食。为什么说《伤寒论》叫《伤寒杂病论》?从这些条文可以看出它具有这样的内容。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本条应读为「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脉滑而数,为里实有热,下利见此脉,为有宿食的缘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本不下利,由于木来克土,故反下利,因以阳明少阳合病冠之。此句和「其脉不负……名为负也」一段文字均为附会五行家言,不足为法,亦可能是后人所附,宜去之。

本条所述下利,即指今之肠炎、痢疾而言。中医治病重在辨证,其以太阳病证出现者,即依汗法解之,以阳明病出现者,即依法下以解之,其以少阳证出现者,即依法和解之。本是活泼泼的,不存任何成见。治痢如是,治它病亦无不如是也。开头的这句话不是本条辨证的依据。

1.阳明少阳合病,指既有阳明病的不恶寒、但热等,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等。必下利的必字,一定是也。

2.这段文字是以五行理念来解释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阳明属土,脉大;少阳属木,脉弦。若大盛于弦,即木未克土,此为顺(不负)也,不致下利;若弦盛于大,即木来克土,此为负,土被木克,则必下利。古人论病是先由经验掌握治病规律,后求解释。在这个长期的探索中,当时兴什么学说,就尝试用什么学说来解释。本条用五行学说解释,显然是十分牵强的。照仲景书惯例,第一句应为「少阳阳明合病」才是,凡此者,疑为后人所附。下利是本条主证,须知。

3.以脉来辨里有宿食,《伤寒论》中有本条,《金匮‧腹满》中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阳明病里有热,开始本应能食(参见197条),但随着里热的伤津烁液,食反不得消化而逐渐成为宿食。如果还没有结滞而影响气血运行,则其脉滑数,若影响到气血运行,则必不滑而涩也。若大便硬,腹气不通,已大实满,脉不当滑矣。本条虽有下利,但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

阳明少阳合病句非本条的本质,在治疗上亦不足为据。下利,脉滑而数者,实也,以其为宿食,故治从阳明,宜大承气汤。若其人果有少阳证者,当选大柴胡汤矣。

子恒试注

阳明合少阳合病,可能会出现下利的表现,原因是少阳肝胆之木克犯阳明脾胃之土。此时如果脾胃所主的脉象不虚,说明阳明土气未虚,尚可抵抗风木侵犯,预后尚可,故言“顺也”。如果脾胃脉象已虚,或是出现少阳所主之脉,说明阳明土气已虚,不能抵抗风木侵犯,预后不佳,故言“失也”。木盛而犯土曰“克”,土虚而木犯曰“贼”,前者为过盛,后者为不足。二者的结局都是土被木犯,故为“负”也。

脉象滑而数,滑主内有宿食停聚,数主热,日久必然形成阳明燥实之证,应当使用攻下之法,治疗适宜选择大承气汤。

条文互参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自我测验

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复制可见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