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难经》学习笔记 5

二难


“曰:脉有尺寸者,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要就是抽象的东西。凡属于这一类的它都象。

会也,汇聚,这一类的东西它都在这儿。属于尺的,汇聚在尺那儿,属于寸的汇聚在寸。这就是分阴阳的方法。大要会。

《黄帝内经》灵枢经 逆顺肥瘦 第三十八法:“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

我听说关于针治病的这个道理,你很多都知道。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必有明法,以起度数”

“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你必须说清楚方式、方法、规则,必须按照规矩去做。

必须得根据这个理论来做。知道阴阳虚实表里,才能够去用药去治病。

《难经》里关于尺寸的,方式、方法、规则,都是老祖根据,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的规律,实践、总结、验证无误后,传给我们的。是老祖宗给我们立下规矩,必须遵守。

有了这个工具,懂得灵活使用它,就可以事半功倍。

《黄帝内经》素问. 五运行大论篇 第六十七: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随气所在,”

随着这个气所在的位置,

“期于左右。”

具体方法在左和右上。

知道气所在哪儿,那么知道这个表现,也就知道它的根源,根源在左还是在右,在人迎还是在寸口,就知道了。

“帝曰:期之奈何?”

怎么样来做这件事情呢?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

随其自然,气在手指手腕部,气往这个地方去,这儿表现明显,说明这儿邪气重,你必须顺从它这个气,去帮助它祛邪,这叫从其气则和。

“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

治病,脏腑位置不恰当,则病。

“迭移其位者病,”

重复治疗,本来是阴盛阳虚,他应该消阴固阳,结果你始终都在滋阴,老是吃六味地黄。迭移其位,叠加,重复的这么去做。一直吃六味地黄,这就叫迭移其位。

“失守其位者危,”

该守住的,该收敛的,不守。去如弦绝,出去就回不来了,危。

“尺寸反者死,”

该固阳的,你泄阳,尺寸反了。尺寸反者死。

“阴阳交者死”

阴阳颠倒了,也死。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

年有春夏秋冬,先立好这个规矩,以和其气。

“左右应见”

左右相应都能表现出来。

“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你先把它诊断清楚了,才有资格去说,我怎么治,治疗方案才能定出来。

岁气指一年的气候情况。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岁气是指的某一年主政的是司天之气还是在泉之气。

司天之气只主管上半年的气化,但往往对全年的气化都有左右的能力。司天之气对上半年及全年的气象、物候以及发病规律,具体的演化规律,必须要进行客主加临之后,才能判断。

在泉之气,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的气象、物候和发病规律。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从尺泽穴,到手腕高骨,就是关脉,为一尺,管它叫尺。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尺泽穴,尺这一部分是阴所治理,治节出焉那个治。

从高骨(关脉),到鱼际,叫寸。这一段是阳,阳之所治。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尺等于十寸,所以真正要用的就是

从关向尺泽方向走,就要一寸。

从关向鱼际方向走,只要九分。

关(腕高骨)至尺泽穴,是阴之所治,它主管阴。

这是指同身寸,不是标准的寸,同身寸,个高寸就大,个矮寸就小。

阴多阳少,什么比例呢?一比九。对于阴来说,不要轻易去运化,调动它。

寸是主阳的,一寸中,我只取九分,九分运化,一分收敛,也是一比九。

阴阳、治病的原则,就在这儿。

所以用药,
四逆汤,附子、干姜都是热药,但是甘草它有所收敛。

四逆汤方:甘草(炙)干姜 附子(生用)

白通汤,全是发散的,附子皮是收敛。

白通汤方:附子 干姜 葱白

原理是,该散就散,注意掌握分寸,别过头。

《黄帝内经》灵枢经. 小针解篇 第三: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原则的具体的都在这。

“睹其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

五行学说中的五脏配五色。即: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黄色主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肾病,此五者均为一般情况下的病色,合称为五色主病。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之所以察其目,因为五脏可以引起它颜色的变化,随之语声也会与平时有所不同。

“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诊察患者尺脉与寸口脉之小大、缓急、滑涩,便就能够确切地诊断出患者所患的是哪种病变。

“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如果能够了解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也就是虚邪所引起的;还是由于人体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后遭受的风邪(正邪)致病;区分开这两种,也就便真正理解所谓“虚邪”与“正邪”的区别了。

“虚邪”源于“虚风”之论还可以从《灵枢-岁露论》中找到依据,该篇说:“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

这段经文有三点重要的提示:

* 其一,“虚风”是指与节令所应方位相反。

* 其二,“虚风”极易伤人致病,故称为“虚邪”。

* 其三,“虚邪”又称为“贼风”。贼者,伤害之义。

* 与之对应的节令性气候即是“实风”,此“实风”乃“主生长、养万物”;而“虚风”即为反季节气候,极易伤人致病,故曰“虚风,贼伤人者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才将“虚邪”“贼风”叠用。

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望(诊)患者面色、眼睛颜色的变化,(听)语音的正常与否,以及(切)脉的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确定其所患何病,及变化;知道病因的邪与正,能够说出,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还是由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正邪)所引起的。

《黄帝内经. 素问》第78章 徵四失论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告诉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得失怎么讲啊?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按照经典来学习,都想十全十美。大家都是想好,但是一干事就出错,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

你们年纪很青,还没有沾染坏习气,学了知识特别多,特别杂,又合到一块,却不太会用。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这是第一个治病会失误的地方。诊断原理都不清楚,治疗一定失误。


“受师不卒,”

老师讲的原理你都没有学到。学了一点就觉得差不多了,跑了。

“妄作杂术,”

不跟一个名师到底,跟这个学一下,跟那个学一下。学了一大堆东西,碰见什么病,就用那个老师的名方、经验方去治。不懂得逆顺、左右、尺寸,到最后必遭夭殃。

“谬言为道,更名自功,”

胡说八道,更说自己有功劳。

“妄用砭石,”

胡乱的用砭石。指治疗方法。

“后遗身咎,”

咎,就是错误。一定在后边遗留错误。

“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坐之厚薄”

家里的情况怎么样。

“形之寒温”

是寒,是温,病情怎么样。

“不适饮食之宜”

能不能吃饭。

“不别人之勇怯,”

不看这个人,是壮实的,还是痨病的,反正是这个病,我就下这个药。经验方的错误就在这,经验方对某种病,而不分勇怯。

“不知比类,”

脑瓜子死,这就是这个,不知比类。

“足以自乱”

足够使自己乱了。

“不足以自明”

不能让自己聪明。

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

诊病不问开始是什么样?

“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

这些都不管。

“卒持寸口,”

上来就诊脉开药,前边不问。

“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

瞎起名。

“为粗所穷”

干什么都心那么粗,使劲的去想这些名称,不细心的去钻研理论。

此治之四失也。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的大小对比,判定病是阳病还是阴病,左手脉大为阳病,反之为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定病人具体病变所在。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