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二二二)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篇/

[原文]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㾓[yùn]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原文解释]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劢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倪师解读]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人体里面的太阳经的脉气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脚冰冷,喘虚气逆,呼吸非常的短促,这个症状是阴不足,阳有余。太阳是阳脉,阳气非常的旺。阳气非常的轻,应该是走到四肢上,气一旺的时候就独盛于上,跑到头上去。所以,四肢会比较冰冷。表里当俱泻,取膀胱经的俞穴束骨穴。这个就进到了表里。

'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就是两个阳并在一起,纯阳明。这个时候当泻阳补阴,因为阳很盛,把阳泻掉一点,同时还要补一点阴,这个时候,可以取它的陷谷穴。

'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脉独至,是厥气,这个气是反逆的。蹻前卒大,为什么会讲这个蹻,因为阳蹻脉与胆经是并在一起的。所以,少阳经脉出问题的时候,气会逆行,这个时候会造成阳蹻脉的前面肿胀,就可以取胆经俞穴足临泣穴。

这里又提到了太阳,阳明和少阳,在三阳传遍的时候,我们知道刚开始是太阳证的时候,传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传入少阳,一种是进入阳明。病一进入阳明,就到此为止,病就不会再进了。因为阳明是纯阳。当病进入少阳的时候,就是进入半表半里的时候,所谓半表半里就是有机会还会停留在表上,也有机会入里。所以,纯阳明就不会入里,只有半表半里才会入里。

我们人身上经络上的俞穴就是可以治疗脏气过旺,阳气过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取它的俞穴。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少阳独到,少阳是一阳,少阳脉独盛就太过了,太阴藏搏者,太阴脉就是三阴之脉,太阴脉搏击有力,就要认真的审查病因,五脉气少,这个时候,脾胃是相表里,要治也是治他的下俞穴,因为阴很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少阳是一个阳,少阳是反逆。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这个少阳是一阳,少阴是一阴。

原文可能有错,应改为'一阴独啸,少阴厥也,阴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㾓[yùn]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这个一阴改一下,改成二阴至。如果是二阴的话,这个厥阴之治也。真虛㾓心,㾓心就是忧郁,肝气虚弱的时候。所以二阴至的话,三阴是太阴,二阴是厥阴,一阴是少阴。那厥气留薄,寒气停在身体里面的时候,在厥阴经的时候,肝是母的话,去生子,木会生火,寒气就会进入心脏。进入心脏的时候,病人会跟你讲很冷,一 股冷气会进入心脏。这个时候,发为白汗,因为寒症,外面发为冷汗,这个时候我们要调食和药,治在下俞,像肝经的太冲穴。所以,一臟受寒,脏会一样会受到寒症,这里讲到这个臟受寒的现象。

我们从这个段落可以看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厥阴的时候,就是病的极限。中医经方是用六经辨证,不是用气血营卫。所谓的“六经辨证”就是来自《黄帝内经》。

从太阳、少阳、再第三个阶段阳明,病在阳明的时候就止掉了。第二个,少阳会进入太阴,太阴没好就进入少阴,少阴没好就进入厥阴,厥阴是阴之尽,尾端。所以,肝脏是人身上最后的脏。

有很多病人有症的时候,西医都不称为病,但是病人很不舒服,查出来都没有病,一定要过了厥阴下来才是病了。所以,西医找到病的时候,都是很严重了。中西医不同的地方,从“六经辨证”看得非常的明确。西医认为病在厥阴下面,厥阴上面是正常。

你去医院检查,今天你可能没有心脏病,明天就有心脏病,因为它中间没有症,所以,正常和病,就是这样子。中医认为太阳上面就是平人,正常人上面,经过六经以后才会生病。所以,在六经传变,我们在中间,不管是在少阳、阳明,或少阴、太阴,在中间就把病治好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病出现。

你在临床上看真的是这样的,很多人发在少阴,真查不到原因,就给你吃阿司匹林,维他命,安慰剂给你吃吃,就不知道原因,一定要等他发病,才说有心脏病,有肝病,这个动作就太慢了。

所以,西医去治病,中医是治症。把症的阶段我们把他治好。然后,我们治症还同症同治,中医认为治者查同。同样的症状,我们就出手去治。愚昧的人会去查异,立了上百上千个病名,没有一个治得好,这就很麻烦。

以后讲到讲到同症同治的时候,这个是治骨节酸痛,看起来好像是风湿关节炎,实际上骨癌一样的可以治,里面长骨瘤,长骨髓瘤,照样是同样的方子。这样你也会治癌症了,你要看症相同就开始就开处方。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