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养生与长寿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大致有:

一 调情志。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太过,则分别损害相应的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在日常生活中对怒、忧、悲、恐等不良情绪的刺激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既不使其太过,又不使其持久,做驾驭自己情感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纵情发作。

二 慎劳神。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如果经常地焦躁不安,思虑重重,患得患失,便会伤神毁志。

三 不贪得。“知足”、“知止”,就是人们不受利欲的引诱,不作过分的奢求,这既不是什么耻辱,也不会有什么危害。如果不是这样,而为了既得利益,日夜钻营,贪婪无度,只能是心劳力绌,损神折寿。不图私利,知足常乐,才可使人怡畅情怀,形神安静,灾病不生,福寿永存。

四 寻寄托。提出兴趣爱好是免除孤僻、郁闷的好办法,有好琴棋者,有好书画者,有好古玩者,有好禽鸟者,有好花木者,寻求各自的嗜好,自得其乐。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精神有了寄托,能“乐以忘忧”。

五 重养性。古代医家及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养性,是指加强道德修养。晋代养生学家葛洪云:“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指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重视道德修养,严以律已,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光明磊落,“行善积德”,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无疑有益于养神增寿。

《内经》提倡“恬淡虚无”、“清心寡欲”。是说要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地清纯如镜。要求人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勿让杂念利欲劳心费神。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才能减少“妄求”,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以此而健身长寿。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